C20-40 链烷醇聚醚-40
C20-40 链烷醇聚醚-40

中文名:C20-40 链烷醇聚醚-40
英文名:C20-40 PARETH-40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C20-40 链烷醇聚醚-40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20-40 链烷醇聚醚-40 (C20-40 Pareth-40)
化学分类与来源
- 类别:非离子型合成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 来源:石油衍生原料经乙氧基化反应合成,具体为 C20-40 脂肪醇与 环氧乙烷聚合产物 (参考:ISO 22716化妆品原料标准)
物理性质
- 外观:蜡状固体或粘稠液体(取决于具体碳链分布)
- 溶解性:水溶性(高乙氧基化度),可形成透明溶液
- HLB值:约17-19(亲水性较强)(依据:McCutcheon's Emulsifiers and Detergents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用机制
作为高分子量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其作用基于:
- 界面活性:降低表面张力,稳定油水界面
- 胶束形成:在高浓度时自组装成胶束结构
- 氢键结合:乙氧基链与水分子形成动态氢键网络(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5)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乳化稳定 | 形成立体屏障防止液滴聚结 | ★★★★☆ | 在O/W乳液中显示长期稳定性(≥12个月)(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1-5% |
增稠辅助 | 与丙烯酸类增稠剂协同形成网络结构 | ★★★☆☆ | 可降低卡波姆用量30%而不影响流变特性(厂商技术资料) | 0.5-2% |
温和清洁 | 大分子结构难以穿透角质层 | ★★☆☆☆ | 体外实验显示对SLS所致刺激有缓解作用*(*注:仅限离体皮肤模型数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烷基链段 | C20-40饱和脂肪醇 | 碳数分布宽(MW: 285-565) | 提供疏水锚定作用 |
聚氧乙烯链 | -(CH2CH2O)n- (n≈40) | 高度亲水(EO含量≥80%) | 决定溶解性与HLB值 |
末端基团 | -OH | 反应性位点 | 可能参与酯化/交联反应 |
分子特性
- 聚合度分布:乙氧基化数平均40(实际分布30-50)
- CMC值:约0.001-0.01 wt%(低临界胶束浓度)(Langmuir, 2012)
- 分子量:~2000-4000 Da(属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乳液体系:O/W型防晒霜、保湿霜(用量1-3%)
- 清洁产品:沐浴露、卸妆乳(作为次要表面活性剂)
- 特殊制剂:微乳化系统(需配合短链醇)
协同成分
- 油脂相:与矿脂、硅油相容性良好
- 离子型表活:可复配SLES降低刺激性
- 聚合物:与卡波姆、黄原胶产生粘度协同(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2015年评估报告)
- 刺激风险:眼刺激潜在性(需避免高浓度入眼)
- 致敏率:≤0.3%(欧盟化妆品数据库)
适用性限制
- 避免组合:高浓度阳离子聚合物(可能产生沉淀)
- pH范围:3-10(超出可能水解乙氧基链)
- 温度敏感:长期>50℃可能氧化降解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重点:"温和乳化"、"稳定系统"
- 价格区间:中端至专业线产品($15-50/100g)
- 常见搭配:多与"无硫酸盐"概念联合营销
认知分析
*注:约62%消费者将其误认为"天然衍生成分"(来源:2022年Consumer Insights调查)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宽碳链分布提供配方灵活性
- 高分子量带来低透皮特性
- 与多种体系兼容性好
发展潜力
在纳米乳化系统和响应性释放载体领域有应用前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21),但需解决:
- 批次间分子量分布控制
- 低温稳定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