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C26-28 ALKYL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C26-28 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INCI: C26-28 Alkyl Dimethicone) 属于烷基改性硅氧烷聚合物,是长链烷基(C26-28)与聚二甲基硅氧烷(Dimethicone)的共聚物。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将长链烷基(C26-28)接枝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上。(参考:Organosilicon Chemistry, 2019)
  • 物理形态: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需加热溶解于硅油或酯类溶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该成分通过物理成膜分子定向排列实现功能:长链烷基增强与皮肤脂质的相容性,硅氧烷主链提供疏水性与滑感。

宣称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柔润封闭剂 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 ★ ★ ☆ (多项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在5%浓度下降低TEWL达37%
肤感改良剂 降低配方黏腻感,提升铺展性 ★ ★ ★ ★ ★ (临床感官评估一致报告) 与常规硅油相比摩擦系数降低20%
抗氧化辅助 烷基链可能捕捉自由基 ★ ☆ ☆ ☆ ☆ (仅体外实验推测) 需进一步验证人体有效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硅氧烷主链 聚二甲基硅氧烷 分子量:3,000-10,000 Da,提供基础疏水性
烷基侧链 C26-28直链烷烃 熔点:55-65℃,增强结晶性与皮肤亲和力
功能基团 Si-O-Si键、末端Si-CH3 化学惰性,pH稳定性:3-11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膏霜类:添加量1-5%,提升膏体稠度与持久性
  • 防晒产品: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增强防水性
  • 彩妆底霜:作为柔焦剂填充毛孔

增效组合

  • 与挥发性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改善初期铺展性
  • 与神经酰胺:共同强化皮肤屏障(依据:2017年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参考:CIR 2016年报告)
  • 致痘风险:极低(comedogenic rating 0-1)
  • 敏感肌注意:需避免与高浓度乙醇搭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应用于高端抗衰面霜长效彩妆,常被宣传为"智能薄膜技术"*注:此术语缺乏行业标准定义*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肤感改良和封闭保湿方面表现优异,未来可能通过纳米结构化进一步提升功效。需警惕市场对其"抗老"功效的过度夸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