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中文名: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英文名:POLYETHYLENE ISOTEREPHTHALATE
别名:PET、聚酯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成膜剂

成分简介

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物理去角质剂和质地改良剂。在护肤产品如磨砂膏和洗面奶中,它通过温和摩擦帮助去除死皮细胞和清洁毛孔,促进皮肤更新。在化妆品如粉底、眼影和口红中,它提供光滑质地、增强光泽和改善延展性,使产品更易涂抹。然而,由于该成分不易生物降解,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许多地区已...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常用名:PET,聚酯微珠

化学分类:合成聚合物(热塑性聚酯)

来源与生产: 通过乙二醇(MEG)与对苯二甲酸(PTA)或其二甲酯(DMT)的缩聚反应合成。化妆品级PET需经严格纯化去除催化剂残留(如锑化合物)。主要作为物理性功能成分添加。

历史应用: 1950年代工业化生产,1990年代起广泛用于洗去型化妆品(磨砂膏、洁面乳)作为去角质微珠(来源:化妆品原料发展史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为物理性功能成分,无生物活性代谢或细胞信号通路调节作用:

宣称功效1:机械去角质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通过微珠(5-500μm)的物理摩擦作用剥离角质层最外层死皮细胞 (临床可视化证据)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角质层剥脱效果与粒径正相关(J Cosmet Sci. 2009) 2-10% w/w

宣称功效2:肤感改善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微球滚动降低摩擦系数,增加产品铺展性 (仪器测试证据) 摩擦仪测试显示摩擦系数降低15-30%(Tribol Int. 2014) 1-5% w/w

宣称功效3:粘度调节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不规则颗粒增加流体内部阻力 (流变学数据) 浓度5%时粘度增加20-50%(Rheol Acta. 2018) 3-8% w/w

争议宣称:活性物输送

注:此宣称缺乏可靠科学证据支持

• 微塑料无法穿透完整角质层,无透皮递送能力(依据:皮肤屏障研究共识)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属性 特性描述 化妆品级规格
分子结构 -[CO-C6H4-CO-O-CH2-CH2-O]n-
刚性苯环+柔性乙二醇链
分子量>10,000 Da
物理形态 无色透明固体颗粒
玻璃化转变温度:67-81°C
熔点:245-265°C
粒径范围:10-500μm
球形/不规则形态
化学稳定性 耐pH 3-11
不溶于水及常见化妆品溶剂
抗氧化性强
重金属残留<10ppm
锑含量<1ppm
表面特性 疏水性(接触角>80°)
可通过涂层改性(如硅烷化)
表面能:40-45 mJ/m²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洗去型产品:磨砂洁面(5-15%),身体去角质膏(10-20%)
  • 驻留型产品注:因环境问题已基本淘汰

协同成分系统:

  • 清洁增效:与表面活性剂(SLES,CAPB)协同提升颗粒悬浮性
  • 摩擦缓冲:甘油/丙二醇(降低微珠锐度,减少划伤风险)
  • 悬浮稳定:黄原胶/卡波姆(防止颗粒沉降)

禁用配伍:

  • 强溶剂(丙酮,DMF)导致溶胀变形
  • 高温(>70°C)加工引起结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人体安全性:

  • 皮肤刺激性:完整皮肤无刺激(OECD 439测试)(CIR 2015评估)
  • 致敏性:无已知致敏报告(致敏率<0.1%)
  • 使用风险
    • 过度摩擦导致角质层损伤(尤其敏感肌)
    • 痤疮区域使用可能加重炎症

环境风险(关键问题):

  • 微塑料污染:不可生物降解,水处理厂截留率仅85-90%(Environ Sci Technol. 2016)
  • 生态毒性:水生生物摄食导致机械损伤/毒物累积

法规状态:

  • 全球禁令:美/加/英/欧盟等40+国禁止化妆品添加
  • 替代要求:需改用天然磨料(荷荷巴酯、纤维素)或可降解聚合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历史定位:

  • 低成本物理去角质解决方案(较核桃壳粉更均匀)
  • "深层清洁"营销概念的核心载体(1990s-2010s)

认知转变:

  • 2015年后:环保组织曝光引发消费者抵制
  • 2023调研:78%消费者主动避免含塑料微珠产品
  • 绿色宣称:"零微塑料"成为新产品基本要求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曾为高效物理去角质剂,但无生物活性功效
  • 化学惰性带来安全性,但环境不可持续性导致淘汰

未来展望:

  • 替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聚酯(PHA,PLA)改性应用
  • 升级回收利用:食品级PET再生制备化妆品包装
  • 配方转型:化学去角质剂(酸类)及生物酶制剂主导市场

行业建议:遵守全球禁令,彻底淘汰化妆品微塑料应用,转向环境友好型物理/化学去角质系统。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