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3 氟代醇
C9-13 氟代醇

中文名:C9-13 氟代醇
英文名:C9-13 FLUOROALCOHO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C9-13 氟代醇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C9-13 氟代醇 (INCI: C9-13 Fluoroalcohol) 是一类含氟脂肪醇混合物,属于氟碳化合物衍生物,其碳链长度在C9至C13之间。
来源与制备
- 工业来源:通过氟化反应(如电解氟化或直接氟化)将长链脂肪醇中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替换为氟原子(注:具体工艺可能因厂商而异) (参考:Organofluorine Chemistry, 2013)
- 物理形态: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具有低表面张力和高化学稳定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氟代醇的独特性能主要源于C-F键的高键能(~485 kJ/mol),使其表现出:
- 疏水疏油性:氟碳链的极低表面能(10-15 mN/m)形成屏障效应
- 定向排列:在皮肤表面形成分子层,降低摩擦系数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防水防油 | 氟碳链在皮肤表面形成低能屏障,排斥极性/非极性物质 | 强(多项体外/离体实验) | 接触角测试显示对水和油类均有>110°的排斥性 (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 2018) | 0.5-2% |
"长效控油" | 推测可能通过物理吸附减少皮脂扩散 | 中等(有限人体试验) | Sebumeter测量显示4小时控油效果,但机制未明确 (厂商临床报告, 需独立验证) | 1-3%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氟代醇的防水机制已被接触角测量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在皮肤模型表面形成纳米级定向排列层,氟原子向外排列产生低能表面。其防油性则通过十六烷接触角测试验证,但实际效果受配方基质影响较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部分氟化醇 | C9H19CH2CF2OH | 表面张力~18 mN/m,LogP≈6.2 |
全氟代醇 | C10F21CH2OH | 表面张力~12 mN/m,LogP>8 |
注:实际产品为不同氟化度化合物的混合物,具体组成影响性能 (依据:LC-MS分析数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持久彩妆(睫毛膏、眼线液)
- 防晒产品(增强耐水性)
- 控油护肤(哑光妆前乳)
协同成分
- 硅油类: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组合可优化铺展性
- 聚合物成膜剂:如PVP/VA共聚物提升膜连续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要点
- 皮肤渗透:分子量较大(>300 Da),经皮吸收有限 (依据:Franz diffusion cell测试)
- 刺激性:浓度>5%可能破坏皮肤屏障 (参考:HRIPT测试报告)
环境争议
部分氟代醇可能降解为PFAAs(全氟烷基酸),存在潜在生物累积性 *注:目前缺乏C9-13氟代醇的具体环境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应用于高端防水彩妆和专业防晒产品,常被宣传为"黑科技防水成分"。消费者对其环境影响的关注度逐年上升。
7. 总结与展望
C9-13氟代醇作为高效的防水防油剂,其物理性能已被充分验证,但需注意:
- 环境友好型替代物的研发需求(如短链氟代醇)
- 控油等附加功效需要更多临床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