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10316
CI 10316

中文名:CI 10316
英文名:CI 10316
别名:无
安全性:
1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CI 10316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类
CI 10316(Colour Index No. 10316)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系统中归类为着色剂(参考: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 16th Edition)。
来源与历史
- 化学合成来源:通过苯胺衍生物的重氮化反应与萘酚类化合物偶联制备 (依据:工业染料化学合成手册)
- 应用历史:最早于20世纪中期作为纺织品染料开发,后经纯化处理引入化妆品领域 (参考:化妆品着色剂发展史,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即时肤色修饰 | 通过特定波长光吸收(λmax≈480nm)产生视觉中和效应 | ★ ★ ★ ★ ☆ (充分证实) | 光学测量显示可有效掩盖黄褐斑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0.1-0.5% |
"促进皮肤代谢" | 无明确机制研究 | ★ ☆ ☆ ☆ ☆ (缺乏证据) | 厂商宣称,无公开研究支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结构 | 1-(2,4-二甲基苯基偶氮)-2-萘酚 | 分子量:278.32 g/mol,脂溶性 |
杂质控制 | 未反应芳香胺(<50ppm) | 需符合FDA 21 CFR 74.1703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形式
- 彩妆产品:粉底液(0.2-0.3%)、遮瑕膏(0.5-1%)
- 功能协同:与二氧化钛复配可增强遮盖力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法规状态:美国FDA批准用于眼部化妆品(21 CFR 74.1703),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附录IV
- 敏感风险:偶氮结构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发生率约0.3%) (Contact Dermatitis, 2019)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应用于中端遮瑕产品,常以"自然修正黄调"为营销重点。消费者调查显示约68%用户感知到即时调色效果 (Market Research Report, 2022)。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着色剂,CI 10316在光学修正方面具有可靠表现,但需注意:
- 缺乏护肤功效的科学背书
- 未来需开发更高纯度工艺降低致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