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菊提取物

羊耳菊(INULA CAPPA)提取物

羊耳菊提取物
中文名:羊耳菊提取物
英文名:INULA CAPPA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羊耳菊(INULA CAPPA)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INULA CAPPA EXTRACT

物种: 羊耳菊(Inula cappa)为菊科旋覆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及东南亚地区 (依据:中国植物志第75卷)

提取方法与常用规格

  • 提取部位: 地上部分(茎叶为主)
  • 常见溶剂: 水、乙醇或水醇混合提取
  • 商业化浓度: 通常以1-5%活性提取物形式应用于配方 (来源:主流原料供应商技术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已验证的核心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 体外研究充分 DPPH清除率IC50=32μg/mL (优于常见VC衍生物) (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15) 0.5-2%
抗炎 抑制NF-κB和COX-2表达 体外+动物模型 降低TNF-α分泌达67%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 (依据:Fitoterapia 2018) 1-3%

需进一步验证的功效

  • 美白淡斑: 初步显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IC50≈1.2mg/mL) (注:仅体外酶抑制实验)
  • 抗衰老: 厂商宣称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改善皱纹 (注:缺乏人体临床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关联
倍半萜内酯 Inulacappolide A-C 脂溶性,分子量300-400Da 抗炎活性主要贡献者
黄酮类 槲皮素、山奈酚衍生物 水醇溶性,具酚羟基 抗氧化及紫外吸收能力
有机酸 绿原酸、咖啡酸 水溶性,酸性 协同抗氧化及美白潜力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 利用其水溶性成分(需注意防腐挑战)
  • 乳液/霜: 与脂质体包裹技术结合可提升倍半萜渗透

已验证的协同组合

  • 抗氧化增效: 与VE/麦角硫因联用表现自由基清除协同效应 (依据:ORAC联合测试数据)
  • 舒缓复合: 与红没药醇、泛醇共同降低TRPV1激活 (依据:体外神经元模型)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CIR评级: 目前未纳入评估(需进一步安全数据)
  • 刺激性: 含潜在致敏倍半萜内酯(菊科植物共有特征)

使用禁忌

  • 慎用人群: 菊科植物过敏史者(交叉过敏风险约8-15%)
  • 配伍禁忌: 避免与高pH值(>8)配方体系共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商业化现状

主要作为"植物来源多功能活性成分"定位,常出现在以下产品宣称中:

  • 针对敏感肌的舒缓调理产品
  • 强调"中药草本"概念的国货品牌

消费者教育缺口

需明确区分其已验证的抗炎抗氧化功效厂商过度宣称的抗衰效果,避免误导性营销。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作为具有明确抗炎和抗氧化机制的植物提取物,在敏感肌护理和防护型产品中具有应用潜力。

研究需求

  • 需开展标准化临床功效试验(尤其针对不同浓度梯度)
  • 对倍半萜内酯组分进行更精细的安全性评价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