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季铵盐-73

聚季铵盐-73

聚季铵盐-73
中文名:聚季铵盐-73
英文名:POLYQUATERNIUM-73
别名:Polyquaternium-73、PQ-73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头发调理剂、抗静电

成分简介

聚季铵盐-73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多功能成分。在护肤产品如乳液和面霜中,它主要作为调理剂和成膜剂,能吸附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帮助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同时提供柔软光滑的触感。在化妆品中,例如护发素和彩妆产品,它用作抗静电剂,减少头发毛躁和飞絮,并改善产品的附着性和持久性...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季铵盐-73 (Polyquaternium-73)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季铵盐-73 (Polyquaternium-73),属于合成阳离子聚合物家族,是经国际命名化妆品原料(INCI)认证的标准化名称。

来源与生产方式

  • 合成来源:通过季铵化单体(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疏水性单体(如丙烯酸酯类)的共聚反应合成
  • 生产工艺:溶液聚合或乳液聚合工艺,需严格控制分子量和电荷密度
  • 商品化形态:通常以水溶液或分散液形式供应(浓度10-3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发丝定型与造型 阳离子基团与带负电荷的角蛋白结合形成柔性薄膜 强(体外及临床测试) 电镜观察显示在毛小皮形成连续聚合物膜(来源:J. Cosmet. Sci. 2021) 0.5-2.0%
抗静电 电荷中和减少摩擦电荷积累 强(仪器测量) 可使表面电阻降低>90%(来源:厂商技术文档) 0.1-0.8%
柔顺改善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COF) 中强(体外测试) 梳理性提升40-60%(来源:CTFA技术评估) 0.3-1.5%
"修复分叉" 物理性暂时粘合断裂角质层 注:仅为暂时性物理效果,无证据显示结构修复 缺乏组织学证据支持(来源:CIR专家审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阳离子单体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强阳离子性,水溶性 提供电荷吸附能力
疏水单体 丙烯酸十八酯 长碳链烷基,脂溶性 增强成膜性与沉积性
交联剂 二乙烯基苯(痕量) 多官能团结构 控制聚合物网络密度

关键结构参数

  • 分子量:50,000-150,000 Da(尺寸排阻色谱测定)
  • 电荷密度:1.8-2.5 meq/g(电位滴定法)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45-60°C(差示扫描量热法)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定型产品:发胶、摩丝(0.8-1.8%)
  • 洗去型护理:护发素(0.5-1.2%)、洗发水(0.3-0.7%)
  • 免洗产品:发乳(0.2-0.6%)、精华液(0.1-0.4%)

增效组合体系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月桂醇硫酸酯钠(SLS)形成电荷复合物,增强沉积效率
  • 硅油乳液: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协同降低动态摩擦系数(协同效应>30%)
  • 多元醇:丙二醇/甘油(5-10%)可提升低温稳定性
  • 防腐警示: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直接配伍,可能导致降解(厂商配伍性指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 在现行使用条件下安全(CIR 2019年度评估)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Draize评分≤5),需控制使用浓度
  • 致敏性:人体重复斑贴试验(RIPT)阴性(n=213)

使用限制与注意

  • 适用发质:特别推荐受损/多孔性发质
  • 敏感提示:含阳离子聚合物,头皮屏障受损者建议≤0.5%
  • 累积残留风险:长期高浓度使用可能导致发质变硬,建议周期清洁
  • 环保特性:生物降解性有限(OECD 301D:28天降解率<4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宣称热点:"72小时抗毛躁"、"热保护屏障"(注:热保护需配合专门热保护剂)
  • 价格区间:主要应用于中高端专业沙龙线(占比68%)
  • 消费者感知:在盲测中"柔顺感"评分显著高于传统聚合物(+27%)(消费者调研2023)

认知误区澄清

  • 误区: "重建角蛋白结构" -- 实际为物理成膜非生物修复
  • 误区: "适用于所有发质" -- 细软发质可能出现塌陷问题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效沉积性:在受损发质沉积率可达92%(传统聚合物约70-80%)
  • 耐冲洗性:一次洗发保留率>40%(同位素标记法测定)
  • 配方宽容度:pH稳定范围3.0-8.5,兼容阴离子体系

研究与发展方向

  • 潜在方向:与植物多酚接枝增强抗氧化性(体外研究阶段)
  • 技术挑战:在无醇体系中的溶解稳定性优化
  • 可持续趋势:生物基单体制备路径开发(当前进度:实验室阶段)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