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醇胺

三乙醇胺

三乙醇胺
中文名:三乙醇胺
英文名:TRIETHANOLAMINE
别名:TEA、三羟乙基胺
安全性: 5
功效:酸碱调节

成分简介

三乙醇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乳化剂、pH调节剂和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它帮助油性和水性成分混合均匀,形成稳定的乳液或霜体,提升产品质地。同时,它作为pH调节剂,能中和酸性或碱性成分,使产品更接近皮肤的自然酸碱度,减少刺激风险。在清洁类产品如洗面奶或洗发水中,三乙醇胺还充当表面活...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三乙醇胺 (Triethanolamine, TEA)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Triethanolamine (三乙醇胺)

化学文摘号: CAS 102-71-6

分子式: C6H15NO3

化学结构: 叔胺化合物,含一个氮原子连接三个羟乙基基团(-CH2CH2OH)

来源与生产

工业化生产主要通过环氧乙烷氨水的逐步烷基化反应制得:

  • 主反应:NH3 + 3(CH2CH2O) → N(CH2CH2OH)3
  • 全球主要生产商:Dow Chemical, BASF, INEOS Oxide等
  • 原料来源:石油衍生物(环氧乙烷)与合成氨

(依据: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5th ed.)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能: 主要作为pH调节剂和乳化助剂,无直接护肤功效

作用机制表解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pH调节 中和酸性成分形成水溶性盐,维持体系pH在5.5-8.5 ⭐⭐⭐⭐⭐ 通过质子化形成[TEA-H]+离子平衡体系酸碱度 0.1-2.0%
"促进吸收" 理论上可能改变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缺乏直接证据,可能源于体系pH变化间接影响 N/A
乳化稳定 与脂肪酸反应形成皂基乳化剂(如TEA-stearate) ⭐⭐⭐⭐⭐ 形成液晶结构增强乳液界面膜稳定性 0.3-1.5%
"抗衰老" 无直接作用机制 纯属市场误导性宣称 N/A

(注:⭐⭐⭐⭐⭐=充分证实;⭐=极弱证据;❌=无证据;红色标注为营销宣称)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三乙醇胺的pH调节能力源于其pKb值≈7.8,使其能在化妆品常见pH范围(5-8)有效缓冲。当与脂肪酸复配时,通过离子键形成两亲性分子,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15mN/m,显著优于单用脂肪酸(依据: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性 物理参数
化合物类别 有机碱(叔胺) 分子量:149.19 g/mol
溶解性 水溶性:完全混溶
油溶性:有限(log P=-1.0)
溶解度参数δ=14.1 (cal/cm3)1/2
反应特性 • 与羧酸成盐
• 亚硝化风险
• 金属螯合能力弱
pKa(共轭酸)=7.76
pKb=6.24
杂质控制 • 二乙醇胺(DEA)<0.5%
• 亚硝胺<50ppb
• 重金属<10ppm
沸点:335℃
粘度:612 mPa·s(25℃)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 16th ed; CIR Assessment)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乳化体系: O/W乳液(膏霜/乳液)
  • 清洁产品: 皂基洁面/沐浴露
  • 彩妆: 粉底液/BB霜
  • 护发: 染发剂pH调节

协同成分组合

  • 脂肪酸(硬脂酸/棕榈酸): 形成高效乳化剂,降低用量30-50%
  • 多元醇(甘油/丙二醇): 抑制结晶改善膏体光泽度
  • 螯合剂(EDTA二钠): 降低亚硝胺生成风险达90%(依据:CIR Expert Panel Review, 2012)
  • 无机防晒剂(TiO2/ZnO): 优化分散稳定性

配方注意事项

避免与以下成分直接混合:

  • 亚硝化剂: 亚硝酸盐防腐剂(如sodium nitrite)
  • 强氧化剂: 高浓度过氧化氢(>6%)
  • 酸性活性物: 高浓度AHA(>10%)可能破坏乳化体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5%浓度下安全(淋洗产品无限制)(CIR Final Report, 2012)
  • 欧盟SCCS: 限用2.5%(驻留产品)(SCCS/1601/18)
  • 主要风险: 亚硝胺杂质(潜在致癌物)

不良反应数据

反应类型 发生率 相关浓度 易感人群
皮肤刺激 0.3-1.2% >2%驻留产品 屏障受损者
接触性皮炎 <0.5% 不限浓度 特应性体质
眼部刺激 3-5% >0.5%眼部产品 隐形眼镜佩戴者

适用性指南

  • 推荐浓度:
    • 乳化剂:0.5-2.0%
    • pH调节:0.1-0.8%
  • 慎用情况:
    • 婴幼儿产品(<3岁)
    • 湿疹/玫瑰痤疮急性期
    • 术后皮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使用率: 约35%乳化类化妆品含TEA(2023年市场调查)
  • 替代趋势: 天然品牌转向精氨酸/氨基甲基丙醇
  • 成本定位: 低价高效乳化剂($2-3/kg)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胺类=致癌" - 忽略剂量与杂质控制(注:此为过度简化风险认知)
  • "天然替代品绝对安全" - 忽视部分替代品pH调节效率低需更高用量
  • "致痘元凶" - 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支持

监管动态

加拿大卫生部要求亚硝胺含量≤50ppb;欧盟新增亚硝胺杂质监控要求(2023)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 功能价值: 高效pH调节剂与辅助乳化剂,尤其适合高脂肪酸体系
  • 安全边界: 在规范浓度(≤2.5%)和严格质控下可安全使用
  • 核心风险: 亚硝胺杂质控制是关键安全指标

技术发展趋势

  • 微胶囊化TEA: 降低刺激性同时保持中和效率
  • 在线pH调节技术: 减少配方中游离TEA残留
  • 绿色合成路径: 生物基环氧乙烷开发中

行业建议

• 驻留产品优先选用精氨酸等替代品
• 必须使用时配伍足量螯合剂(>0.1% EDTA)
• 建立亚硝胺批次检测制度(建议HPLC-MS/MS法)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