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TRIETHOXYSILYLETHYL POLYDIMETHYLSILOXYETHYL HEXYL DIMETHICON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成膜剂、柔润剂
成分简介
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硅基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多功能成分。其作用包括:作为润肤剂,提供皮肤光滑丝滑的触感,减少摩擦和干燥;作为成膜剂,形成轻盈保护膜,锁住水分并增强保湿效果;改善产品质地,使配方易于涂抹且不油腻,提升使用体验;增强妆容持久性,防止脱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基聚二甲基硅氧乙基己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Triethoxycaprylylsilane Ethyl Dimethicone) 是一种多功能有机硅聚合物,属于反应性硅烷改性聚硅氧烷。其分子结构融合了:
-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骨架 - 提供基础硅氧烷特性
- 乙基己基(辛基)疏水链段 - 增强铺展性与相容性
- 三乙氧基甲硅烷基反应性末端 - 赋予交联能力
来源与生产
通过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合成:
- 原料:含氢硅油 +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 乙基己基醇
- 工艺:在惰性气氛中多步官能化反应
- 纯度要求:化妆品级需满足重金属残留<10ppm,挥发性物质<0.8% (依据:ISO 16128天然化妆品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 长效防水/防汗 | 三乙氧基硅烷基与角质层组分(角蛋白/脂肪酸)形成共价键,聚二甲基硅氧烷构建疏水屏障 | ★★★★☆ (体外&离体皮肤验证)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防水性持续>8小时 (J. Cosmet. Sci., 2020) | 1-5% |
| 柔焦填纹 | 乙基己基链增强表面铺展性,交联网络平滑凹凸结构 | ★★★☆☆ | 共聚焦显微镜证实填充率>78% (50μm皱纹) (Skin Res Technol., 2019) | 3-8% |
| 增强防晒稳定性 | 硅氧烷基质包裹光敏成分,减少光降解 | ★★★☆☆ | UVA照射下阿伏苯宗降解率降低41%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21) | 2-4% |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通过暂时性角质层重组 | ★☆☆☆☆ | 仅计算机模拟显示角质层脂质扰动可能 (厂商内部数据未公开) | - |
注:渗透促进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结构单元 | 化学基团 | 功能贡献 | 分子量范围 |
|---|---|---|---|
| 主链 | -[Si(CH3)2-O]n- | 基础滑感与延展性 | 3,000-10,000 Da |
| 反应端基 | -(CH2)3Si(OC2H5)3 | 皮肤交联锚定 | 分子末端 |
| 侧链改性 | -O-CH2CH(C4H9)C2H5 | 降低表面张力 (22-25 mN/m) | 分支结构 |
| 关键参数 |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体系
- 防晒产品:与氧化锌/二氧化钛协同提升SPF值15-30%
- 长效彩妆:在粉底中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搭配实现抗转移
- 防水护肤:与C20-22醇磷酸酯构建"呼吸膜"屏障
增效组合
- + 二氧化硅:提升膜机械强度(杨氏模量↑40%)
- + 全氟聚醚:超双疏表面(接触角>150°)
- + 植物鞘氨醇: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经皮失水↓18%)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pH<3.5)导致硅氧烷骨架水解
- 高浓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引发相分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CIR Expert Panel, 2022)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13)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满足ISO 10993标准
适用人群警示
- 适用:油性皮肤(控油指数0.78)、敏感肌(致敏率<0.01%)
- 慎用:痤疮活动期(闭塞指数0.35)
- 禁用:硅胶假体植入者(潜在黏附作用)
环境安全
- 生物降解性:28天降解率12% (需关注环境蓄积)
- 水生物毒性:虹鳟鱼LC50>100mg/L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防晒/彩妆(单价>$40/30ml)
- "无感持妆"技术标志性成分
- 专利壁垒高(全球有效专利17项)
消费者认知分析
- 积极印象:94%用户认可"抗汗性",72%认可"不粘腻"
- 误解:38%误认为"可被皮肤吸收营养" (需科学辟谣)
- 市场增长:年复合增长率11.2%(2023-2030预测)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实现"持久防护"与"轻盈肤感"的突破性平衡
- 反应性硅烷技术拓展至经皮给药系统潜力
- 兼容纯素配方(无动物源性原料)
研究缺口
- 长期环境归趋数据不足(建议开展5年追踪)
- 透皮机制需多光子成像等先进技术验证
创新方向
- 酶响应型降解设计(应对环境压力)
- 与核酸适配体偶联实现智能控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