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杂十一碳二酸
三氧杂十一碳二酸
中文名:三氧杂十一碳二酸
英文名:TRIOXAUNDECANEDIOIC ACID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pH调节剂
成分简介
三氧杂十一碳二酸是一种有机酸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去角质剂和保湿剂。它能温和地去除皮肤老废角质,促进细胞更新,改善皮肤粗糙和暗沉,使肤色更均匀亮泽。同时,该成分具有抗氧化特性,帮助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并可能辅助减少炎症和细菌滋生,适用于易长痘或敏感肌肤。在配方中,它常与其他活性成分协同作...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三氧杂十一碳二酸 (Trioxaundecanedioic Acid)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
INCI名称: Trioxaundecanedioic Acid
化学名: 3,6,9-三氧杂十一烷二酸
分子式: C8H14O7
CAS号: 518289-71-1
来源与制备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主要工艺包括:
- 二甘醇酸与氯乙酸缩合反应
- 乙二醇醚氧化法制备
- 环氧乙烷衍生物开环羧基化 (来源:有机合成化学期刊, 200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角质溶解更新 | 干扰角质细胞桥粒连接,降低钙黏蛋白表达 | ★★★☆ (体外/离体研究) |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2%浓度促进角质层脱落 (JID 2018) | 1-3% |
| 毛孔疏通 | 溶解板层状脂质结构,降低皮脂粘度 | ★★★☆ (离体皮脂腺研究) | 体外模型显示皮脂流动性增加37% (Dermatol Res Pract 2020) | 0.5-2% |
| 抗痤疮活性 | 抑制Toll样受体2(TLR2)介导的炎症通路 | ★★☆☆ (体外研究) | 显著降低IL-8和TNF-α表达 (Exp Dermatol 2019) | 0.5-3% |
| 抗氧化保护 | 推测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减少ROS生成 | ★☆☆☆ (理论推测) | 缺乏直接证据,基于分子结构推测 | 未知 |
作用机制详述
作为双羧酸化合物,其作用模式区别于传统单羧酸:
- 极性特征:分子中含3个醚键氧原子,增强亲水性同时维持脂溶性
- 缓释效应:在皮肤pH环境(pH5-6)中部分离子化,降低刺激风险
- 双靶点作用:同时作用于角质层和毛囊皮脂腺单位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特性类别 | 特征描述 | 技术参数 |
|---|---|---|
| 分子结构 | 直链含氧二羧酸 HOOC-CH2-O-CH2-CH2-O-CH2-CH2-O-CH2-COOH |
分子量:222.19 g/mol |
| 物理性质 | 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98-102°C |
溶解度:水>100g/L(20°C) |
| 化学性质 | pKa1=3.2, pKa2=4.7 pH敏感性 |
Log P:-0.85 |
| 稳定性 | 光稳定性良好 避免强氧化剂 |
最佳pH范围:4-6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
- 适用剂型:
- 精华液(水性基质)
- 凝胶(卡波姆体系)
- 乳液(O/W型)
- 清洁产品(pH5.5-6.0)
- 使用限制: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
- 在pH<3.5时可能结晶析出
协同增效组合
- 角质管理:+ 葡糖酸内酯(增强温和剥脱)
- 抗痤疮:+ 烟酰胺(抑制皮脂+抗炎协同)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NP(补偿剥脱导致的脂质损失)
- 稳定性提升:+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防止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目前无完整评估报告
- 刺激性:低于甘醇酸(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刺激指数低40%)
- 致敏性:现有研究未报告致敏案例 (依据:厂商安全档案)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
- 油性/痤疮性皮肤
- 毛孔阻塞问题皮肤
- 传统果酸不耐受者
- 慎用/禁忌:
- 屏障严重受损期(玫瑰痤疮急性期等)
- 正在使用维A酸类药物者
- 光敏感性皮肤需加强防晒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差异化定位:"第三代多氧代酸"概念
- 价格区间:高端功能性护肤品($50-$100/30ml)
- 主要宣称:毛孔细化、闭口粉刺改善、温和焕肤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度:较低(<5%消费者主动识别)
- 传播误区:
- "植物来源酸" (注:实际为全合成成分)
- "无需防晒" (注:仍存在光敏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评估
- 独特优势:双羧酸结构提供多靶点作用
- 证据缺口:缺乏长期人体临床试验
- 安全性:现有数据支持良好耐受性
未来研究方向
- 透皮吸收与代谢途径研究
- 与微生物组互作机制探索
- 不同人种皮肤反应差异性
- 新型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包裹等)
应用前景
作为介于传统果酸与水杨酸之间的新型角质调节剂,在痤疮辅助治疗和油性皮肤护理领域具有发展潜力,但需通过更多临床研究确立循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