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硬脂醇丙烯酸酯/乙胺氧化物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
丙烯酸(酯)类/硬脂醇丙烯酸酯/乙胺氧化物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硬脂醇丙烯酸酯/乙胺氧化物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
英文名:ACRYLATES/STEARYL ACRYLATE/ETHYLAMINE OXIDE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硬脂醇丙烯酸酯/乙胺氧化物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特征
INCI名称: Acrylates/Stearyl Acrylate/Ethylamine Oxide Methacrylate Copolymer
该成分属于合成高分子共聚物,由以下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
- 丙烯酸酯类 (Acrylates): 提供聚合物主链的柔性结构
- 硬脂醇丙烯酸酯 (Stearyl Acrylate): C18长链烷基赋予疏水性
- 乙胺氧化物甲基丙烯酸盐 (Ethylamine Oxide Methacrylate): 含极性胺氧化物基团
开发背景与工业应用
最初由Lubrizol公司开发(商品名: Carbopol® Ultrez 21),主要用于增稠-悬浮一体化体系 (来源: US Patent 6,387,98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能原理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流变改性 | 通过分子链缠绕和氢键网络形成三维凝胶结构 | ★★★★☆ (充分证实) | 在pH 4-9范围表现出优异的剪切变稀特性 (依据: J. Cosmet. Sci., 2015) |
悬浮稳定 | 形成屈服值高于0.5Pa的塑性流体 | ★★★★☆ | 可稳定悬浮密度差达0.3g/cm³的颗粒 (测试方法: ASTM D7481) |
屏障修复辅助 | 长链烷基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排列 | ★★☆☆☆ | 注:体外角质层模拟实验显示可能影响脂质组织化 (初步研究: Int. J. Cosmet. Sci., 2018)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 甲基丙烯酸 | pKa≈4.5,亲水性 | 提供pH响应性及水合能力 |
硬脂醇丙烯酸酯单元 | C18烷基链 | LogP>8,疏水性 | 增强与脂质的相容性 |
乙胺氧化物单元 | N→O极性基团 | 两亲性 | 改善与多种成分的配伍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提高SPF值(提升15-20%) (依据: COLIPA标准测试)
- 彩妆底霜: 与硅油形成互穿网络,改善铺展性
配伍禁忌
- 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CTAB)会导致沉淀
- pH<3时可能发生结构解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 (参考: 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500kDa,无透皮吸收证据
适用人群
- 敏感肌测试: 通过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0.5%用量)
- 厂商宣称: "适合术后皮肤" (注:此宣称仅基于成分温和性推论,缺乏临床验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高端抗衰老产品中应用占比达37% (数据: Euromonitor 2022)
消费者教育要点
- 正确认知"不含塑化剂"与丙烯酸酯类的区别
- 解释"共聚物"在配方中的实际功能
7. 总结与展望
该共聚物在流变控制方面表现卓越,但作为功能性原料而非活性成分,其宣称的功效需理性评估。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精确控制胺氧化物基团的季铵化程度对触感的影响
- 开发可降解的环保型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