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硬脂醇聚醚-20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丙烯酸(酯)类/硬脂醇聚醚-20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硬脂醇聚醚-20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英文名:ACRYLATES/STEARETH-20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硬脂醇聚醚-20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INCI名称: Acrylates/Steareth-20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化学分类: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来源与制备
- 工业来源: 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通常以丙烯酸酯单体与硬脂醇聚醚-20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 (依据: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纯度标准: 化妆品级要求残留单体含量<0.1%,重金属含量符合ICH Q3D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成膜与屏障增强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网状薄膜,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 | ★★★☆ (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 可使TEWL降低15-30% (参考:J Cosmet Sci. 2018) | 0.5-2% |
粘度调节 | 通过分子链缠绕和氢键作用改变体系流变特性 | ★★★★ (充分证实) | 在pH 4-9范围内保持稳定粘度 | 0.1-1% |
"抗衰老"辅助功效 | 可能通过物理性填充微皱纹(短暂效果) | ★☆ (理论推测) | 注:仅基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该共聚物的成膜特性源于其两亲性结构:丙烯酸酯链段提供刚性骨架,硬脂醇聚醚侧链则赋予柔韧性并增强与皮肤的相容性。通过FTIR分析证实,其醚键能与皮肤角质层的极性基团形成弱氢键 (依据: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
提供聚合物骨架,影响薄膜硬度 |
聚醚改性单元 | 硬脂醇聚醚-20甲基丙烯酸酯 | 亲水性EO链段(约20个环氧乙烷单元) |
分子参数 | Mw: 10万-50万Da PDI: 1.5-3.0 |
GPC测定,影响成膜连续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液/霜剂: 作为主要乳化稳定剂(使用浓度1-3%)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增强耐水性
- 彩妆产品: 睫毛膏/粉底液中改善抗转移性
已验证的协同成分
- 硅油类: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可改善铺展性
- 多元醇: 甘油/丙二醇提升薄膜柔韧性
- 离子型 surfactant: 避免与SDS等强阴离子表活共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当残留单体<50ppm) (参考:CIR 2019最终报告)
- 潜在风险: 高分子量特性基本无透皮吸收
适用性指导
- 敏感肌测试: 建议先做斑贴试验(0.5%浓度)
- 禁忌症: 开放性伤口或严重皮炎部位避免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产品定位: 主要作为功能性基质成分,较少单独宣传
- 消费者标签认知: 常被误认为"丙烯酸酯"类潜在刺激物,需科普教育
- 市场趋势: 2021-2023年使用量增长12%(数据来源:EWG Skin Deep)
7. 总结与展望
该共聚物作为多功能配方骨架材料,其成膜性和流变调节作用已获充分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开发更低分子量(5万-10万Da)的改进版本以提升肤感
- 与生物降解性材料的复合应用探索 (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关键结论: 在规范使用条件下,该成分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广泛的配方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