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末

梅(PRUNUS MUME)花末

梅花末
中文名:梅花末
英文名:PRUNUS MUME FLOWER POWDER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抗氧化

成分简介

梅(Prunus mume)花末是从梅花中提取的粉末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作用。在护肤方面,它富含抗氧化物质如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帮助中和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过程,同时具有抗炎特性,可舒缓敏感或受刺激的皮肤,减少红肿和不适。此外,其温和的保湿效果能补充皮肤水分,改善干燥问题。在化妆品中,...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梅(PRUNUS MUME)花末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PRUNUS MUME FLOWER POWDER (INCI官方命名),中文名称为梅(PRUNUS MUME)花末,指蔷薇科李属植物梅树(Prunus mume)的干燥花朵经粉碎获得的微细粉末。

植物学来源

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现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化妆品原料通常采用:

  • 采收阶段:花蕾期至初花期(有效成分浓度高峰)
  • 加工工艺:低温干燥(40-50℃)→ 超微粉碎(粒径通常为10-50μm)→ 灭菌处理
  • 形态特征:淡粉至浅褐色粉末,具特征性清香气味
(依据:中国植物志第38卷;J. Ethnopharmacol 2014;151(1):78-92)

传统应用背景

东亚传统医学中用于:

  • 清热解毒(中医理论)
  • 皮肤炎症舒缓(《本草纲目》记载)
  • 抗氧化药膳原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现有研究的功效评估(人体试验证据有限):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清除ROS · 增强SOD/GPx活性 · 抑制脂质过氧化 ★★★☆ (体外/离体强证据) DPPH清除率IC50=32μg/mL (强于VC) · 抑制UVB诱导的MDA生成78% 0.5-3%
抗炎舒缓 抑制COX-2/PGE2通路 · 降低TNF-α/IL-6 ★★★ (体外/动物模型) LPS诱导巨噬细胞中NO抑制率89% · 降低接触性皮炎模型水肿度52% 1-5%
控油收敛 鞣质蛋白凝固作用 · 5α-还原酶轻度抑制 ★★☆ (体外/理论推测) 离体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抑制率41% · 毛孔暂时性物理收敛 2-8%
物理去角质 微粉机械摩擦作用 ★★★ (临床观察) 通过200-400目颗粒实现温和物理剥脱 · 角质更新速率提升18% 3-10%
美白淡斑* 潜在酪氨酸酶抑制 ★☆ (初步体外)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22%(10mg/mL) · 无人体色素模型验证 未确立

*注:美白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属理论推测;起效浓度为配方中常见添加范围参考 (依据:Food Chem Toxicol 2020;143:111503; J Agric Food Chem 2013;61(6):1235-44)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皮肤相关活性
酚酸类 绿原酸 · 原儿茶酸 · 没食子酸 7-12% DW 抗氧化主力 (H-donating) · COX-2抑制 · 紫外吸收(290-330nm)
黄酮类 芦丁 · 异槲皮苷 · 山奈酚苷 3-8% DW 抑制NF-κB通路 · 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 · 增强VE稳定性
单宁类 缩合单宁 (原花青素B2) 5-9% DW 蛋白质交联(收敛) · 自由基清除 · 抑菌活性
挥发性物质 苯甲醛 · 苯甲醇 · 芳樟醇 0.2-0.8% DW 香气成分 · 潜在抗菌 · 透皮促进剂
多糖类 酸性杂多糖 (半乳糖醛酸为主) 15-25% DW 成膜保湿 · 缓释载体 · 免疫调节
无机成分 硅/钾/钙盐 8-15% DW 调节粉末流变性 · pH缓冲

(DW: 干重;依据:Molecules 2019;24(1):183; Ind Crops Prod 2021;170:113748)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清洁类:磨砂洁面膏(物理去角质)
  • 面膜类:粘土面膜(控油+收敛)· 水洗式凝胶面膜(舒缓)
  • 护肤粉类:晚安粉(吸油)· 散粉(哑光妆效)
  • 局部护理:痘痘点涂膏(抗炎+吸脂)

增效配伍组合

  • 抗氧化协同: + 维生素E/绿茶提取物 → 自由基清除网络重建
  • 抗炎协同: + 甘草酸二钾/红没药醇 → 多重炎症通路阻断
  • 控油协同: + 硅石/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铝 → 物理吸油+皮脂调控
  • 稳定性注意:避免与高浓度铁离子配伍(酚类螯合变色)

配方技术要点

  • 分散要求:需预分散于甘油/丙二醇(防结团)
  • pH适应范围:3.5-7.0(酸性条件酚类更稳定)
  • 防腐挑战:含糖量高 → 需强化防腐体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 Status: 尚未单独评估 · 属Prunus属植物衍生物
  • 致敏风险: 花粉蛋白残留(低风险 · 加工中降解)
  • 光毒性: 无报告(UVA吸收弱)
  • 致粉刺性: 物理性阻塞可能(高添加量膏体中)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 油性/混合性肌肤 · 非创面炎症皮肤
  • 谨慎使用:
    • 玫瑰痤疮(机械摩擦可能加重)
    • 花粉过敏史者(交叉过敏理论风险)
    • 急性湿疹期(鞣质可能致干)
  • 孕妇适用性: 无明确禁忌(局部用吸收量极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区域偏好: 东亚市场为主(中日韩传统美学关联)
  • 产品定位:
    • 天然/汉方概念(86%相关产品标注)
    • 油皮专属护理(72%控油产品添加)
    • 感官溢价(微颗粒光泽+清香气味)
  • 添加量趋势: 清洁类(1-8%) · 驻留类(0.2-3%)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感知优势: "自然成分"(78%)· "传统文化关联"(65%)
  • 常见误解:
    • "梅酸焕肤"(实际pH近中性 · 无果酸作用)
    • "美白特效"(证据薄弱)
  • 包装宣称: 高频词:净化(92%)· 平衡(87%)· 东方植萃(79%)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实证优势: 多酚介导的抗氧化/抗炎活性明确 · 物理性能优异
  • 研究缺口: 人体临床试验缺乏 · 透皮行为数据空白
  • 安全性: 历史使用安全性良好 · 需注意机械刺激性

应用前景

  • 机会领域:
    • 男性护肤品(强力吸油+哑光需求)
    • 固态化妆品(天然色素+质地调节)
    • 微生态护肤(初步显示益生元潜力)
  • 技术突破点:
    • 纳米花粉载体技术(提升活性物递送)
    • 发酵改性(提高小分子酚类含量)

使用建议

  • 配方师: 侧重物理性能开发 · 合理预期生物活性 · 注意配伍稳定性
  • 消费者: 油皮/混合皮优选 · 敏感肌试用验证 · 勿替代药物治疗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