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30
红 30

中文名:红 30
英文名:RED 30
别名:无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红 30 (Red 3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法规信息
红 30(Red 30)是一种合成色素,其INCI名称可能因具体化学结构而异,常见为CI 73360或D&C Red No. 30。需注意不同地区的命名和法规差异(注:具体INCI名称需根据供应商资料确认)。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属于偶氮类或蒽醌类染料(需确认具体结构)。
- 应用历史:主要用于唇膏、腮红等彩妆产品中作为红色调色剂(参考:FDA化妆品色素清单)。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
色彩修饰 | 通过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光线,呈现红色视觉效应 | 高(物理光学原理) | 色素颗粒大小影响散射和显色度(依据:Color Science in Cosmetics, 2015) |
抗氧化 | 厂商可能宣称其结构含共轭体系可捕获自由基 | 极低 | 注:无公开文献支持其抗氧化活性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色素母体 | 铝色淀(如为D&C Red 30) | 水不溶性,pH稳定性高 |
辅助成分 | 二氧化硅(常见载体) | 提高分散性和触变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唇部(浓度0.5-3%)、腮红(1-5%)
- 注意事项:需配合油脂基质确保均匀分散
协同成分
- 二氧化钛:调节色调明度
- 云母:增强珠光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当用于外用化妆品且符合浓度限制)(参考:CIR 2016年评估)
- 潜在风险:可能引起染色(在破损皮肤上)
适用人群
避免用于眼部黏膜及开放性伤口。敏感肌建议先做斑贴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市场定位:经济型红色调色剂,替代部分天然色素
- 消费者误区:常与"天然红"概念混淆(注:实际为合成色素)
7. 总结与展望
红30作为经典合成色素,在色彩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额外护肤功效。未来可能需要更多安全性数据支持其在敏感肌产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