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牛脂基聚丙胺钠
羧甲基牛脂基聚丙胺钠

中文名:羧甲基牛脂基聚丙胺钠
英文名:SODIUM CARBOXYMETHYL TALLOW POLYPROPYLAMI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羧甲基牛脂基聚丙胺钠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Sodium Carboxymethyl Tallow Polypropylamine (CAS号: 61791-24-0 / EC号: 263-075-5)
来源与生产工艺
通过三步法合成:
- 原料来源: 动物源性牛脂脂肪酸 (C14-C18链长)
- 胺化反应: 牛脂脂肪酸与丙烯胺缩合形成聚丙胺基团
- 羧甲基化: 与氯乙酸钠反应引入羧甲基
- 中和: 氢氧化钠处理获得水溶性钠盐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清洁与卸妆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乳化皮脂/彩妆 | 强证据 | CMC值0.1-1mM,显著降低水表面张力至30mN/m | 1-5% |
发泡与增稠 | 分子间形成胶束结构包裹空气 | 中强证据 | 0.5%溶液产生稳定泡沫层 (Ross-Miles法) | 0.3-3% |
"调理保湿" | 可能通过减少过度脱脂维持屏障 | 弱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比SLES减少30%角质层脂质溶出 | - |
"抗刺激" | 推测因分子较大降低渗透性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抗炎研究,仅基于结构相似物推测 | - |
注:"调理保湿"和"抗刺激"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主表面活性剂 | 羧甲基牛脂基聚丙胺钠 | 两亲性分子,HLB值12-14 | R-N+(CH2CH2CH2NH)nCH2COO-Na+ (R=牛脂基, n=1-3) |
杂质控制 | 游离胺/钠盐 | <1% (化妆品级) | 需控制二噁烷<10ppm |
关键参数 | 分子量分布 | 400-600Da | 牛脂基链长影响溶解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冲洗型清洁产品: 沐浴露(3-8%)、洗发水(4-10%)
- 辅助乳化剂: O/W乳液(0.5-2%)
- 泡沫增强剂: 剃须膏/洁面慕斯(1-3%)
增效复配体系
- 降低刺激性: 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1:1)复配降低Zein值40% (参考:Toxicology in Vitro 2018)
- 增稠协同: 添加氯化钠(0.5-1%)可提升粘度2倍
- 稳定性优化: 配伍EDTA二钠(0.1%)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关键点
- CIR评级: 安全(冲洗型产品)(依据:CIR Final Report 2019)
- 急性毒性: LD50>2000mg/kg(大鼠口服)
- 眼刺激性: 1%溶液兔眼试验中度刺激
- 致敏率: HRIPT测试<0.5%(5%浓度)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 健康油性/中性肌肤(冲洗产品)
- 慎用:
- 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能破坏屏障)
- 眼部护理产品(需低于0.5%)
- 禁忌: 破损皮肤接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价格定位: 中端($3-5/kg)
- 使用占比: 约占阴离子表活的12% (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市场报告2023)
- 宣称趋势: "天然衍生成分"(实际为半合成)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动物成分误解: 牛脂基≠动物组织残留(高度纯化)
- "氨基酸表活"误导: 分子含氨基但非真正氨基酸表活
- 致痘风险夸大: 无直接致痘证据(冲洗型)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性能平衡性: 清洁力与温和性优于传统SLES
- 配伍宽容度: 宽pH适应范围(pH4-10)
- 环境表现: 28天生物降解率>85%
未来发展方向
- 植物基替代: 开发棕榈油衍生物降低动物成分依赖
- 刺激机制研究: 需明确与TRPV1受体相互作用路径
- 应用拓展: 探索在温和卸妆膏中的结构化应用
结论: 作为多功能阴离子表活,在冲洗产品中具良好安全性/效能平衡,但需规范功效宣称并加强敏感肌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