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半胱氨酸

羧甲基半胱氨酸

羧甲基半胱氨酸
中文名:羧甲基半胱氨酸
英文名:CARBOCYSTEINE
别名:羧甲司坦、Carbocisteine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羧甲基半胱氨酸是一种半胱氨酸的衍生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抗氧化剂和皮肤调理剂。它通过中和自由基,帮助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污染和紫外线引起的氧化损伤,从而延缓衰老迹象如皱纹和色斑。此外,该成分具有保湿特性,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锁住水分,改善干燥和粗糙问题。在化妆品配方中,它常被添加到精华、面霜和防晒...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羧甲基半胱氨酸 (Carbocysteine)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rbocystein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化学名称

S-(Carboxymethyl)-L-cysteine

分子式与结构

C5H9NO4S | HS-CH2-CH(NH2)-COOH 经羧甲基化修饰

来源与制备

  • 主要来源:半胱氨酸的化学改性衍生物,通过半胱氨酸与氯乙酸在碱性条件下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要求纯度≥98%,重金属残留≤10ppm,微生物符合ISO 11930标准
  • 物理形态: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pH>5时),水中溶解度约150g/L(25°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抗氧化保护 • 直接清除ROS (·OH, O2-)
• 螯合过渡金属离子(Fe2+/Cu2+)
• 再生内源性抗氧化系统(谷胱甘肽)
★★★☆
(体外/离体研究)
在HaCaT细胞模型中降低UVB诱导的MDA水平达67%(1mM)
(J Dermatol Sci, 2018)
0.5-2%
屏障修复 • 上调丝聚蛋白(FLG)表达
• 促进角质层脂质合成
• 稳定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
★★☆
(离体/动物研究)
在重建表皮模型中增加角质层脂质厚度18%(0.8%)
(Exp Dermatol, 2020)
0.5-1.5%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信号通路
• 降低TNF-α, IL-6, IL-8表达
• 调节COX-2/PGE2炎症通路
★★★
(体外研究)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降低IL-8分泌52%(1.5mM)
(Int Immunopharmacol, 2019)
0.3-1%
美白亮肤 • 抑制酪氨酸酶糖基化修饰
• 减少α-MSH诱导的黑色素合成
• 阻断MITF转录因子活化
★★
(体外初步研究)
在B16F10细胞中抑制黑色素生成31%(1mM)
注:效果弱于经典美白剂
≥1%
"促胶原再生" 推测:
• 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
• 减少MMP-1表达

(理论推测)
注:缺乏直接证据,需更多成纤维细胞研究证实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性 生物学意义
分子结构 • 硫醚键(-S-CH2-COOH)
• 游离氨基(-NH2)
• 羧基(-COOH)
• 硫醚键提供还原活性
• 氨基参与美拉德反应防护
• 羧基增强水溶性/金属螯合
稳定性 • pH稳定范围:4-8
• 光敏感性(UVB降解率>40%/2h)
• 易被氧化为亚砜/砜化合物
配方需避光包装/添加抗氧化剂
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配伍
溶解性 • 水溶性:150g/L(25°C)
• 脂溶性:log P=-2.38
• pKa1=1.9(COOH), pKa2=8.2(NH3+), pKa3=10.1(SH)
适用于水性体系
透皮吸收受限,主要作用于角质层
分析检测 • HPLC-UV(检测波长215nm)
• LC-MS/MS(定性确认)
• Ellman法测游离巯基
需监控储存过程中的氧化降解
降解产物:半胱氨酸/半胱胺/亚砜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体系:水性精华(>70%水相),pH5-6缓冲系统
  • 可用体系:凝胶/乳液(O/W型)/喷雾
  • 避免体系:无水配方/强酸性(pH<3)或碱性(pH>9)产品

增效配伍系统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C衍生物(AA-2G) + 维生素E + 羧甲基半胱氨酸 → 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3.2倍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 羧甲基半胱氨酸 → TEWL降低率提高45%
  • 光保护协同: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 羧甲基半胱氨酸 → 减少UV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68%

配方注意事项

  • 稳定性增强剂:需添加EDTA二钠(0.1-0.3%)螯合金属离子,配合BHT(0.05%)防止氧化
  • 渗透优化:与1,2-戊二醇(3-5%)联用可提升表皮滞留量2.8倍
  • 禁忌配伍:避免与高浓度过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锌除外)、铜离子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测试显示0.5-2%浓度无刺激(EC50>5%) (OECD TG 439)
  • 致敏性:LLNA试验阴性,致敏风险等级1(极低) (Contact Derm, 2021)
  • 光安全性:无光毒性(3T3 NRU PDT>1000J/cm²),无光致敏性
  • 系统毒性:经皮吸收率<0.2%,无系统毒性担忧

适用人群

  • 推荐:干性/敏感性皮肤 • 光老化皮肤 • 屏障受损状态
  • 慎用:急性湿疹渗出期 • 开放性创面 • 硫过敏史者(理论风险)
  • 孕妇/哺乳期:外用安全数据不足,建议谨慎使用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准许使用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未列入禁用/限用清单
  • 浓度限制:无官方限制,行业实践≤2%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核心定位:"敏感肌抗氧修护"成分,高端药妆线
  • 价格区间:原料成本$80-120/kg,终端产品溢价率200-300%
  • 代表产品:修护精华(82%) • 抗红面膜(67%) • 眼部护理(23%)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低(消费者认知指数CI=28/100),常与半胱氨酸混淆
  • 宣称重点:"屏障修护"(76%) > "抗氧"(68%) > "抗敏"(52%)
  • 使用反馈:肤感评分高(4.2/5),但起效速度评分低(2.8/5)

营销挑战

  • 名称复杂难记忆,需简化传播(如"CMC活性修护因子")
  • 需配合即时生效成分(如泛醇)弥补起效慢的感知缺陷
  • 缺乏人体临床功效影像证据(VISIA/CK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多途径抗氧化机制 • 低刺激性 • 水溶性配方友好
  • 证据局限:人体临床数据缺乏 • 透皮效率待优化 • 长期效应未知
  • 风险控制:需严格监控氧化降解产物

未来研究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提升透皮率
  • 临床验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屏障修复功效
  • 机制探索:深入研究对Nrf2/Keap1信号通路的调控

应用前景

在"敏感肌修护"和"微生态屏障"领域具开发潜力,建议:

  • 与皮肤微生态调节剂(α-葡聚糖寡糖)复配
  • 开发响应性释放系统(pH/ROS双敏感)
  • 拓展至头皮护理领域(抗氧化/抗炎)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