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0 丙二醇
PEG-10 丙二醇

中文名:PEG-10 丙二醇
英文名:PEG-10 PROPYLENE GLYCO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保湿
成分详细分析
PEG-10 丙二醇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描述
PEG-10 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10 Propylene Glycol)是一种由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共聚而成的醚类化合物,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依据: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手册,INCI 2021)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通过丙二醇与环氧乙烷在碱性催化剂下聚合反应制得,平均乙氧基化度为10
- 物理形态: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粘稠液体,易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要求游离环氧乙烷残留<1ppm,重金属<5ppm(参考:USP/EP化妆品原料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溶剂与载体 | 通过乙氧基链形成氢键网络,增强水溶性活性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 ★★★★☆ (多项体外研究证实) |
可提高维生素C衍生物溶解率达300%(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保湿增效 | 丙二醇基团与水分子结合,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 | ★★★☆☆ (离体皮肤模型验证) |
在5%浓度下可使角质层含水量提升18%(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20) |
渗透促进 | 可能暂时性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 ★★☆☆☆ (初步研究) |
注:体外实验显示对亲水性药物渗透增强1.5倍,但缺乏人体数据(Preliminary in vitro dat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聚乙二醇丙二醇醚 | C3H6O(C2H4O)10H | 平均分子量~550Da HLB值~14.2 |
亲水端:PEG链 疏水端:丙二醇基团 |
相关杂质 | 游离环氧乙烷 二噁烷 |
严格控制<1ppm | 需GC-MS检测(参考:ICH Q3C残留溶剂指南)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精华液/安瓶:作为水溶性活性物(如烟酰胺、多肽)的稳定载体
- 清洁产品: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降低刺激性
- 喷雾制剂:调节粘度并增强喷雾均匀性
已验证协同组合
- +透明质酸钠: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延长保湿时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 +神经酰胺:提升脂质体包裹效率达40%
- +苯氧乙醇:增强防腐系统效能,减少用量需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1-5%浓度)(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敏感肌注意:高浓度(>10%)可能引起短暂刺痛感
- 眼部使用:需控制在3%以下以避免黏膜刺激
适用禁忌
- 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可能产生醛类副产物
- 破损皮肤慎用:渗透增强作用可能加剧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功效型护肤品:多出现在"促渗透系统"宣传中
- 平价至中端产品:成本约为PEG-40氢化蓖麻油的1/3
认知误区
- "PEG=有害"误解:实际上PEG-10分子量较大,皮肤渗透性极低
- 过度期待"增效"作用:实际效果高度依赖配方整体设计
7. 总结与展望
PEG-10 丙二醇作为多功能溶剂在化妆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安全性已获广泛验证。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
- 与新型活性物(如外泌体、siRNA)的兼容性研究
- 在微乳体系中的结构优化潜力
- 更精准的浓度-功效关系建模
注:本报告所有结论基于当前公开文献,实际配方应用需结合具体产品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