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10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10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10 Dimethicone
化学类别: 聚乙二醇改性硅氧烷(PEGylated organosiloxane)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乙烷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典型形态: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粘度范围50-500 cSt(2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乳化稳定剂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微乳液 | ★★★★☆ (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 在O/W乳液中表现优于传统PEG-40氢化蓖麻油 |
肤感改良剂 | 硅氧烷骨架提供滑感,PEG链增强亲肤性 | ★★★☆☆ (厂商测试数据为主) | 可降低传统硅油"假滑"感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干扰角质层脂质排列 | ★☆☆☆☆ (体外模型推测) | 注:无人体渗透增强数据支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特征 | 分子量范围 | 关键性质 |
---|---|---|
硅氧烷主链 (—Si—O—) | 2,000-5,000 Da | 疏水性,降低表面张力 |
PEG-10侧链 (—(CH₂CH₂O)₁₀H) | ~440 Da | 亲水性,HLB值~12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与OMC协同提高SPF值 (实测提升15-20%)
- 彩妆底霜: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搭配改善延展性
配伍禁忌
避免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直接混合,可能产生絮凝 (pH<5时风险增加)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2016年最终报告)
- 眼刺激性: 兔眼测试未观察到刺激(5%浓度)
特殊人群建议
痤疮患者慎用含硅油配方,可能致毛孔堵塞风险 (需结合其他成分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硅油替代方案"营销,强调:
- "更轻盈的硅感" (主观宣称)
- "水洗型卸妆革新" (实际需配合其他表活)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平衡硅油性能与水溶性,适合新型微乳液体系
研究缺口: 缺乏长期使用安全性数据(>2年连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