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
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10 GLYCERYL ISO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INCI: PEG-10 Glyceryl Isostearate)属于:
- 化学类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化甘油酯衍生物)
- 来源:合成化合物,由甘油、异硬脂酸与环氧乙烷(EO)聚合反应制备 (参考:Fiume et al., 2012年CIR评估报告)
物理性质与形态
- 通常为淡黄色至无色粘稠液体
- 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约12-14(中等亲水性)
- 溶解度:易溶于水、乙醇,部分溶于油脂 (依据:厂商技术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 ★★★★☆(充分证实) | 在O/W乳液中可替代传统乳化剂(如鲸蜡醇)(依据: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 2015) | 1-5% |
肤感调节 | 通过极性基团定向排列,降低粘腻感 | ★★★☆☆(多项研究支持) | 与硅油协同可提升铺展性(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 0.5-3% |
保湿辅助 | 可能通过水合层形成减缓TEWL | ★★☆☆☆(初步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5%(注:缺乏临床对照研究) | 未知 |
抗氧化增效 | 厂商宣称可增强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 | 无公开研究验证其 transporter 作用(来源:某供应商白皮书)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聚乙二醇链 | PEG-10(平均10个EO单元) | 亲水基团,决定HLB值 | -(CH2CH2O)n- |
甘油骨架 | 三羟基丙烷 | 连接极性/非极性基团 | C3H5(OH)3 |
脂肪酸残基 | 异硬脂酸(C18) | 支链结构增强流动性 | 甲基分支位置不确定(注:工业级混合物) |
关键化学特性
- 分子量分布:约600-800 Da(因EO数波动)
- 酯化程度:通常为单酯或二酯混合物 (依据:HPLC-MS分析)
- 残留物风险:游离EO含量<1 ppm(符合ICH Q3C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乳液体系:O/W型防晒霜、保湿乳(替代部分鲸蜡硬脂醇)
- 清洁产品:低刺激卸妆油(与PEG-7甘油椰油酸酯协同)
- 彩妆:粉底液稳定剂(防止颜料沉降)
已验证协同组合
协同成分 | 效应类型 | 机制解释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肤感优化 | 降低硅油粘稠度,提升铺展性 |
氢化卵磷脂 | 乳化增效 | 形成层状液晶结构,增强稳定性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CIR评级:安全(1-25%浓度)(参考:2012年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显示轻微刺激(5%未稀释液)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
使用限制
- 避免组合:强阳离子体系(可能导致沉淀)
- 敏感肌建议:建议配方中浓度<8%
- 注:含PEG成分需警惕氧化降解产物(建议添加BHT等抗氧化剂)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关键词:"轻盈质地"、"温和配方"、"科技感乳化"
- 目标产品:中高端护肤(尤其日系品牌)、敏感肌专用线
消费者调研数据
认知维度 | 正面反馈率 | 主要关切点 |
---|---|---|
成分安全性 | 68% | "PEG"前缀引发的化学恐惧(2023年EU消费者调研) |
功效感知 | 82% | 显著改善产品推开性 |
7. 总结与展望
PEG-10 甘油异硬脂酸酯作为多功能辅助成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 技术优势:平衡乳化效率与肤感调节
- 配方灵活性:兼容各类活性物输送系统
未来研究方向
- 分子修饰提升生物降解性
- 开发低EO变异度的纯化工艺
- 探索其在 transdermal 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报告生成依据:CIR评估文献(2012)、PubMed收录研究(2015-2021)、厂商技术档案、INCI数据库
最后更新:2023年10月(需持续跟踪EO残留监管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