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提取物
茶(CAMELLIA SINENSIS)叶提取物
中文名:茶叶提取物
英文名:CAMELLIA SINENSIS LEAF EXTRACT
别名:茶提取物、绿茶提取物、茶萃取物、茶叶精华
安全性:
12
功效:肌肤调理, 保湿, 抗氧化, 收敛, 防晒, 柔润剂
成分简介
茶(CAMELLIA SINENSIS)叶提取物是从茶树叶子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积极作用。它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提供强大的抗氧化功效,能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过程。此外,该提取物具有抗炎特性,可舒缓敏感皮肤,减少红肿和刺激,适用于痤疮或受损肌肤。它还能帮助保湿,增强皮...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茶(CAMELLIA SINENSIS)叶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Camellia Sinensis Leaf Extract
植物来源: 提取自山茶科(Theaceae)植物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叶片,主要栽培于亚洲地区(中国、日本、印度等)。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绿茶(未发酵)、乌龙茶(半发酵)和红茶(全发酵)三种类型,其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植物分类学及茶叶加工工艺研究)。
提取方法与典型形态
- 水提取物: 最常见形式,保留多酚类等水溶性成分
- 醇/水混合提取: 提高儿茶素等非极性成分得率
- 标准化提取物: 部分产品会标定茶多酚或EGCG含量(通常20-9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 | ★★★★☆(大量体外及人体研究) | 1%绿茶提取物可减少UV诱导的皮肤氧化损伤达60% (参考:J Invest Dermatol 2003) | 0.5-5% |
| 抗炎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1β、TNF-α等促炎因子 | ★★★☆☆(体外及动物模型明确) | EGCG可减少UVB诱导的皮肤红斑反应 (参考:Exp Dermatol 2007) | 1-3% |
| 紫外线防护 | 吸收UVB(280-320nm),间接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防御 | ★★★☆☆(体外及部分人体试验) | 与防晒剂复配可提升SPF值 注:不可替代传统防晒剂 | 2-10% |
| "抗衰老" | 抑制MMP-1/3,促进胶原合成(理论推测为主) | ★★☆☆☆(初步细胞研究) | *注:人体抗皱效果缺乏RCT证据*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活性 |
|---|---|---|---|
| 多酚类(8-30%)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EC) | 水溶性,pH敏感,易氧化 | 主要抗氧化、抗炎活性来源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柰酚 | 脂溶性较高 | 辅助抗氧化,紫外线吸收 |
| 嘌呤生物碱 | 咖啡因(1-4%) | 水溶性,稳定 | 促进微循环,理论上有消肿作用 |
| 其他 | 氨基酸、维生素C/E | 含量较低 | 贡献较小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抗氧化精华: 常与维生素C/E、阿魏酸复配
- 防晒产品: 作为辅助活性成分
- 抗痘产品: 与锌、水杨酸协同
典型协同成分
- 维生素C: 再生氧化后的茶多酚,循环抗氧化
- 透明质酸: 缓解可能的高浓度刺激
- 烟酰胺: 共同抑制炎症因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要点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CIR 2016评估报告)
- 敏感风险: 高浓度(>5%)可能致敏(尤其含残留茶碱时)
- 孕妇慎用: 理论上有咖啡因透皮吸收可能
配方稳定性考量
需避免与高pH值(>8)、铁/铜离子配伍,防止儿茶素氧化褐变。建议采用避光包装和抗氧化防腐体系(如乙基己基甘油+苯氧乙醇)。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天然宣称: 常被定位为"植物抗氧化剂"替代合成防腐剂
- 认知偏差: 消费者常混淆"茶叶提取物"与"茶树精油"(Melaleuca alternifolia)
- 溢价能力: 标准化提取物(高EGCG含量)价格可达普通提取物3-5倍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茶提取物作为多靶点抗氧化剂具有明确价值,尤其在防护紫外线副损伤方面。但需区分已验证功效(抗氧化/抗炎)与理论推测功效(抗皱)。
发展趋势: 纳米包裹技术(提高EGCG稳定性)、发酵工艺改良(提升生物利用度)是当前研究热点 (依据:近期专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