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

中文名: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
英文名:ISOBUTYLMETHACRYLATE/BIS-HYDROXYPROPYL DIMETHICONE 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Isobutyl Methacrylate/Bis-Hydroxypropyl Dimethicone Acrylate Copolymer
化学分类
有机硅-丙烯酸酯杂化共聚物 (Silicone Acrylate Hybrid Copolymer)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
- 主要单体: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Isobutyl Methacrylate)
- 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烯酸酯 (Bis-Hydroxypropyl Dimethicone Acrylate)
- 生产工艺:溶液聚合或乳液聚合,通常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该共聚物主要通过物理成膜机制发挥作用,无显著生物活性: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持妆 |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柔性膜,抵抗皮脂溶解 | 强 (多项体外&人体测试) | 降低彩妆转移率42-68%(依据:J. Soc. Cosmet. Chem 数据) | 2-8% |
柔焦&修饰毛孔 | 膜层折光率(≈1.42)接近皮肤,光线散射均匀化 | 中强 (体外成像分析) | VISIA-CR检测显示毛孔视觉面积减少18-25%(参考:仪器分析报告) | 3-10% |
防水防汗 | 疏水性硅氧烷链段形成低表面能屏障(水接触角>90°) | 强 (体外模拟测试) | 经80%相对湿度处理4小时后膜完整性保持率>85%(依据:ISO 11944标准测试) | 4-12% |
肤感调节 | 硅氧烷组分提供滑爽感,丙烯酸酯调控黏弹性 | 强 (流变学&感官评价) | 动态摩擦系数降低至0.15-0.25(参考:Tribology Letters数据) | 1-5%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上可能通过膜层水合作用改变角质层结构 | 理论推测 | 缺乏直接证据,需特定配方体系支持(来源:厂商宣称,需谨慎评估)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单元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丙烯酸酯链段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单元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60°C | 提供刚性骨架&成膜强度 |
有机硅链段 | 双-羟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1k-5k Da,侧链含OH基 | 赋予疏水性&低温柔韧性 |
功能基团 | 羟基(-OH),丙烯酸酯双键 | 反应性官能度0.5-2.0/分子 | 实现交联或配方反应性 |
整体聚合物 | 嵌段/无规共聚物 | 分子量50k-500k Da | 平衡成膜性与分散稳定性 |
关键结构特征
- 两亲性设计:丙烯酸酯(亲油性)与硅氧烷(超疏水性)的分子级杂化
- 羟基功能化:提供氢键结合位点,增强与极性成分相容性
- Tg可调性:通过单体比例调控玻璃化转变温度(40-80°C)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长效彩妆:粉底液/霜(8-15%)、睫毛膏(5-10%)
- 防晒产品:抗水型防晒霜(3-8%)
- 护肤终点剂:妆前乳(2-6%)、毛孔修饰精华(3-8%)
增效协同组合
- 与挥发性硅油配伍: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可促进均匀成膜
- 弹性体协同: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增强膜弹性(添加量0.5-2%)
- 粉体分散:与表面处理二氧化钛/氧化锌形成致密复合膜
- 增塑剂需求:高Tg配方需添加柠檬酸三乙酯(0.3-1%)防止龟裂
配方注意事项
- pH适用范围:4.0-8.5(强酸/碱环境可能导致水解)
- 避免与高浓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直接配伍(建议添加顺序优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2015年评估结论)(参考:CIR报告 Vol.34 Suppl.2)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13)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满足ISO 10993-10要求
使用限制
- 中国法规:无使用浓度限制
- 欧盟SCCS:无特别警示
适用人群注意
- 油性/混合肌:优先推荐(控油持妆效果显著)
- 敏感肌测试建议:含残留单体风险(要求供应商提供<50ppm证明)
- 痤疮倾向皮肤:需确认卸妆彻底性(膜残留可能堵塞毛孔)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持妆产品核心成膜剂(市占率≈32%高端粉底)
- "硅树脂改良型丙烯酸酯"技术代表
宣称热点
- 实证宣称:"16小时持妆"、"抗汗防水"
- 过度宣称案例:"修复角质屏障"(缺乏机制支持)
消费者感知
- 积极反馈:妆效高级感(72%用户评价)
- 主要投诉:卸妆难度增加(约15%敏感肌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迄今最优异的皮脂抵抗性成膜剂之一
- 突破传统丙烯酸酯的厚重感与硅树脂的低附着力矛盾
- 分子设计灵活性支持定制化开发
局限性
- 生物降解性差(需关注环境累积风险)
- 高添加量可能影响活性物透皮率
前沿研究方向
- 可降解版本:引入酯酶敏感键(实验室阶段)
- 响应性聚合物:pH/温度触发膜结构变化
- 3D打印适配:光固化改性用于定制彩妆
应用展望
随着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发展,未来可能实现更智能的膜结构调控,在维持卓越持妆力同时提升透气性与卸妆便利性,并向药用贴剂领域拓展(参考:2023年J. Control. Release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