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二溴戊二腈

甲基二溴戊二腈

甲基二溴戊二腈
中文名:甲基二溴戊二腈
英文名:METHYLDIBROMO GLUTARONITRILE
别名:
安全性: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腐剂

成分详细分析

甲基二溴戊二腈 (Methyldibromo Glutaronitril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ethyldibromo Glutaronitrile (MDGN)

化学分类

有机卤化物防腐剂

主要来源与生产

  • 化学合成:通过溴化反应将戊二腈甲基化后溴化制得
  • 商品名:Tektamer 38 (Lonza), 1,2-Dibromo-2,4-dicyanobutane
  • CAS号:35691-65-7

历史应用背景

1980年代作为广谱防腐剂引入化妆品领域,2000年后因致敏性问题被逐步限制 (来源:EU Cosmetics Regulation 1223/2009)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微生物抑制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与蛋白质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 强效(体外/配方验证) 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酵母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依据:ISO 11930挑战测试数据) 0.025-0.1%
皮肤屏障强化 (注:仅为历史厂商宣称)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减少微生物侵袭间接保护屏障 无证据支持 无直接研究证据,且实际使用中因致敏性破坏屏障 不适用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作用机制研究显示:MDGN通过亲电攻击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并与必需酶(如脱氢酶)的巯基共价结合。电镜研究证实其引起细菌胞浆渗漏和细胞器解体 (参考: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2.5ppm,对白色念珠菌为50ppm。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活性物 1,2-二溴-2,4-二氰基丁烷 分子式:C6H6Br2N2,MW:265.94 g/mol
关键基团 溴甲基 (-CH2Br) 亲电反应位点,决定抗菌活性
相关杂质 溴化氰、溴甲烷 合成副产物,需控制<1ppm (依据:IFRA标准)

结构特性

  • 双溴代腈结构赋予高反应活性
  • log P值:1.8(中等亲脂性)
  • pKa:无电离基团,pH适用范围3-9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产品:洗护产品、湿巾
  • 乳液体系:需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增强溶解
  • 禁用类型:驻留型产品、婴幼儿用品

协同防腐体系

  • 苯氧乙醇:拓宽抗菌谱(尤其增强抗假单胞菌能力)
  • 山梨酸钾:针对霉菌/酵母菌协同抑制
  • 螯合剂(EDTA):通过破坏微生物外膜增强渗透

配伍禁忌

  • 含硫化合物(如半胱氨酸):发生亲核取代导致失活
  • 强还原剂(亚硫酸盐):溴基被还原降解
  • 胺类物质:生成致敏性亚硝胺风险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欧盟SCCS:禁用(2015年起)(依据:SCCP/0932/05)
  • CIR:不安全(2008年终止评估)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成分

主要风险

  • 接触性皮炎:欧洲基线系列斑贴试验阳性率>4%
  • 交叉敏感:与卤代丙炔类防腐剂存在交叉反应
  • 细胞毒性:体外LDH释放试验显示破坏角质形成细胞膜

适用人群警示

  • 绝对禁忌: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受损者
  • 高风险人群:过敏性体质、儿童
  • 不可用于粘膜接触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历史市场定位

  • 1980-2000年:经济型广谱防腐剂
  • 主要应用:廉价冲洗类产品(沐浴露、洗发水)

当前法规状态

地区状态生效时间
欧盟/英国全面禁止2008/2015
东盟禁止2008
美国企业自律禁用2009+
中国禁用2015

消费者认知趋势

  • EWG皮肤深数据库评分:9-10分(高风险)
  • 专业皮肤科医生:列为“十大接触过敏原”之一
  • 消费者组织:多国NGO推动禁用运动(2000-2008)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功效明确性:广谱抗菌效果确证,但治疗指数低(有效浓度≈致敏浓度)
  • 安全性缺陷:高致敏性导致全球法规退市,无安全使用浓度
  • 技术替代性:已被苯甲醇/乙基己基甘油等新型防腐体系取代

研究空白

  • 致敏机制深度解析:HLA基因分型与过敏易感性关联
  • 长期低剂量暴露对皮肤微生态影响

行业展望

作为防腐剂发展史的警示案例:
1) 证明短期毒理学数据不足以预测临床致敏风险
2) 推动化妆品防腐剂替代策略(如物理防腐、多元醇体系)发展
3) 强化斑贴试验在安全评估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研究及法规文件,不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成分安全状态以最新法规为准。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