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油酸钠
橄榄油酸钠

中文名:橄榄油酸钠
英文名:SODIUM OLIV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橄榄油酸钠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结构
INCI名称: Sodium Oleate (橄榄油酸钠)
化学结构: C18H33NaO2,为油酸(十八碳烯-9-酸)的钠盐形式。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主要通过橄榄油(富含油酸甘油酯)的皂化反应获得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合成路径: 油酸与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经纯化后得到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清洁与乳化 |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水油界面张力,形成胶束包裹油脂 | 充分证实 | 经典皂化反应产物,pH>9时清洁力显著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20) | 1-5% |
皮肤屏障辅助修复 | 油酸衍生物可能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 | 初步研究 | 体外实验显示油酸可加速神经酰胺扩散 (参考: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17) | 未明确 |
"抗氧化" | 油酸本身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 | 厂商宣称 | 钠盐形式活性显著降低,缺乏直接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橄榄油酸钠 | 熔点~230°C,pH 9-11(1%水溶液),HLB≈18 |
常见杂质 | 未反应油酸、氢氧化钠 | 需控制游离碱含量≤0.5% (依据:USP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传统皂类: 与硬脂酸钠等构成基础皂体
- 乳化体系: 与甘油、脂肪酸复配构建O/W乳液
协同成分
- 保湿剂: 甘油、透明质酸可缓解其脱脂效应
- 阳离子调理剂: 与Behentrimonium chloride等形成复合膜 注:需注意pH兼容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10%浓度)(参考:CIR 2016 Final Report)
- 主要风险:
- 高pH值(9-11)可能破坏皮肤微酸性屏障
- 敏感肌长期使用或导致干燥紧绷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常见于强调"天然来源"的皂类产品,但消费者常混淆橄榄油与橄榄油酸钠的实际功能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皂基成分,其在清洁领域的应用已充分验证,但新型温和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正逐步替代其在高档护肤品中的地位。未来或可通过微乳化技术优化其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