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
橄榄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

中文名:橄榄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
英文名:SODIUM OLIVAMIDOPROPYL PG-DIMONIUM CHLORIDE 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静电
成分详细分析
橄榄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橄榄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 (INCI: Oliveamidopropyl PG-Dimonium Chloride Phosphate)
化学分类
属于磷酸酯类季铵盐衍生物,兼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磷酸酯乳化剂特性 (依据:IUPAC命名规则及CIR分类标准)。
原料来源
- 主要前体:橄榄油脂肪酸(C18:1为主)与丙胺反应生成酰胺丙基中间体
- 合成路径:经季铵化、磷酸酯化及中和反应最终产物 (参考:专利US20130045272A1合成工艺)
- 商业来源:常见于日本/欧美原料商(如Nikkol、Croda)作为多功能调理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头发调理抗静电 | 阳离子基团与角蛋白负电荷结合形成定向膜,磷酸酯基增强吸附持久性 | ★★★☆ (体外+临床) | 显著降低梳理性摩擦系数(-47%,vs.对照组) (J Cosmet Sci 2018;69:323) | 0.5-2% |
皮肤屏障修复 | 磷酸酯结构与角质层脂质相似性,促进层状体分泌 注:机制基于离体皮肤模型 | ★★☆ (体外) | 增加角质层神经酰胺NP含量(+19%,48小时) (Int J Cosmet Sci 2020;42:456) | 1-3% |
抗氧化抗衰老 | 厂商宣称橄榄油衍生物可清除自由基,但季铵结构可能削弱酚羟基活性 |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人体证据,ORAC值未公开 | N/A |
详细作用机制补充说明:
该成分的双亲媒性结构使其在pH4-9范围内维持稳定正电荷,磷酸酯钠基团增强水溶性(HLB≈14),而橄榄油酰胺链提供脂溶性锚定能力。电镜研究显示其可在毛发表面形成纳米级有序膜(厚度约80nm),这与传统季铵盐的随机沉积有显著差异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9;178:45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结构 | 橄榄油酰胺丙基骨架 | 碳链长度C16-C18(含65%油酸链),熔点42-46℃ |
亲水基团 | PG-二甲基氯化铵磷酸酯钠 | 分子量≈580Da,临界胶束浓度CMC=0.08mM(25℃) |
杂质控制 | 游离胺(<0.5%)、氯化钠(<3%) | HPLC纯度要求≥95%(EP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洗发水/护发素:作为主调理剂(替代传统季铵盐-18/16)
- 沐浴露: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复配降低刺激
- 面霜:在O/W乳液中作辅助乳化剂(需配合主乳化剂)
增效组合
- 聚季铵盐-10:提升头发沉积量(+22% by QCM测量)
- 神经酰胺AP:协同增强屏障修复(TEWL降低31% vs.单独使用)
- 苯氧乙醇:需避免配伍(可能产生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大鼠,经口)
- 眼刺激性:Draize评分1.2(1%水溶液,轻度刺激)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0.8%浓度) (来源:CIR2019年度报告)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干性/受损发质、敏感性皮肤(需pH5.5以下配方)
- 谨慎:接触镜佩戴者(可能吸附镜片材料)
- 禁用:对橄榄油衍生物过敏者(交叉过敏率约0.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护发线(单价>$30/200ml)中作为"植物源性阳离子"卖点
- 绿色宣称争议: 实际合成步骤多达7步,ECOCERT仅认证部分前体
消费者反馈
- 正面:73%用户报告"减少毛躁"(n=1500,第三方调查)
- 负面:9%用户提及"冲洗时有蜡感"(与沉积量正相关)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发用调理领域具有明确优势,其磷酸酯基团带来的定向排列特性优于传统季铵盐。皮肤屏障修复功效需更多活体研究验证,目前不建议作为单一活性成分使用。
未来方向: 分子修饰可能增强其抗氧化性能(如引入没食子酸侧链),生物降解性改进(当前仅65% 28天降解率)是环保配方开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