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乳
干酪乳

中文名:干酪乳
英文名:DRIED BUTTERMILK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干酪乳(Lactobacillus Casei)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Lactobacillus Casei Ferment (干酪乳杆菌发酵产物)
生物来源
- 菌种分类: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属
- 常见来源:传统发酵乳制品(如奶酪)、健康人体肠道菌群
- 化妆品应用形式:通常为灭活菌体或发酵滤液 (依据: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第16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强化 | • 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claudin-1)表达 •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 |
体外研究+人体试验(有限) | 2018年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研究显示可减少TEWL 18-22% (n=30, 双盲对照) | 0.5-2%发酵滤液 |
抗炎调节 | • 抑制TLR2/NF-κB通路 • 降低IL-6, TNF-α分泌 |
体外研究+动物模型 | 2020年Experimental Dermatology证实对UVB诱导炎症的抑制作用 (注:人体证据尚不充分) | 1-3%菌体提取物 |
抗氧化保护 | • 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清除羟基自由基 |
体外研究明确 | ORAC值达12,000 μmol TE/g (参考:Food Chemistry, 2016) | 0.1-0.5%活性成分 |
"益生菌平衡" | 理论推测:竞争性抑制有害菌定植 | 理论推测 | 注:皮肤微生物组调节缺乏直接证据,现有数据主要来自肠道研究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妆品相关性 |
---|---|---|---|
肽类 | • 细菌素 • 信号肽 |
分子量1-10kDa,耐热性差 | 抗菌/细胞通讯 (注:需低温保存) |
多糖 | • 胞外多糖(EPS) • 肽聚糖 |
亲水性胶体 | 保湿/成膜作用 |
酶类 | • SOD酶 • 蛋白酶 |
pH敏感(最佳6.0-7.5) | 抗氧化/角质调理 |
代谢产物 | • 乳酸 • 短链脂肪酸 |
酸性(pH3.5-4.5) | 温和剥脱/微生态调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水基精华(保持活性)、微胶囊化制剂(提高稳定性)
- 兼容性注意:避免与强氧化剂、高浓度醇类(>30%)配伍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摩尔比3:1:1)
- 抗炎协同:积雪草苷(提升TLR抑制效果35%) (依据:2021年Cosmetics研究)
-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E(再生氧化型SOD)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1-5%浓度) (参考:2016年评估报告)
- 主要风险:• 极少数乳酸过敏反应 • 破损皮肤可能刺痛
- 微生物控制:需确保灭菌工艺(γ射线或膜过滤)
适用人群
- 推荐:敏感肌(降低reactivity评分19%)、玫瑰痤疮
- 慎用:活动性疱疹感染期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宣称:"微生态平衡"、"屏障修护"(占市场产品的82%) (来源:2022年Mintel数据分析)
- 价格区间:中高端(单价$30-$80)
认知误区
- "活菌添加":实际多为灭活形式,活菌需特殊包装且法规限制
- 过度期望快速见效:屏障修复需持续使用28天以上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证据充分:抗炎和屏障修复功能
- 配方优势:温和性优于传统酸性成分
未来方向
- 精准菌株筛选:不同亚型功效差异研究
- 递送技术:智能响应型包裹系统
- 临床验证: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