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烯
角鲨烯
中文名:角鲨烯
英文名:SQUALENE
别名:鲨烯
安全性:
1
功效:抗静电, 保湿, 柔润剂
成分简介
角鲨烯是一种天然脂质,常见于人体皮脂和植物来源如橄榄油中。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保湿剂,能有效锁住水分,防止皮肤干燥,保持柔软和滋润。同时,角鲨烯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中和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过程,并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和水分流失。它还作为渗透增强剂,促进其他活性成分的吸收,适合敏感肌肤...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角鲨烯 (Squalene)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qualen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天然来源
- 动物来源:传统从深海鲨鱼肝脏提取(Squalidae 科鲨鱼),占肝脏油脂30-70%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 植物来源:橄榄油(0.1-0.7%)、米糠油(0.3%)、甘蔗(甘蔗蜡精炼副产品)(依据:Phytochemistry Reviews)
- 微生物发酵:Amycolatopsis 或 Schizochytrium 菌株生物合成 (来源: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合成工艺
法尼醇(Farnesol)为前体的化学合成法,纯度>99% (参考: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理化特性
- 分子式:C30H50
- 结构:直链三萜烯,含6个非共轭双键
- 性状: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
- 溶解性:脂溶性,不溶于水
- 稳定性:易氧化(需添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皮肤屏障修复 | 补充皮脂膜组分,增强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临床证据 | 5%浓度使TEWL降低27%(vs 安慰剂组) (双盲人体试验, J Dermatol Sci) | 1-10% |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单线态氧(速率常数109 M-1s-1),抑制脂质过氧化 | 强体外证据 | 降低UV诱导的MDA(丙二醛)生成达62% (离体皮肤模型, J Invest Dermatol) | 0.5-5% |
| 润肤与柔软 | 填充角质层间隙,降低皮肤表面摩擦系数 | 强临床证据 | 3小时皮肤粗糙度改善32% (Corneometer测量) (随机对照试验, Skin Pharmacol Physiol) | 1-15% |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改变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增强亲脂性成分透皮吸收 | 中等人体验证 | 使视黄醇透皮率提高2.8倍 (Franz扩散池研究, Int J Pharm) | 2-8% |
| 抗炎作用 | 潜在抑制TNF-α和IL-6分泌 | 初步体外研究 |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 (注:需更多人体验证, Immunol Lett) | 未确立 |
| 抗皱抗衰 | 缺乏明确直接机制 | 间接关联 | 仅通过屏障修复和抗氧化间接贡献 (注:此为厂商扩展宣称,缺乏直接临床证据)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 角鲨烯本体 | 全反式角鲨烯 | C30H50, MW 410.7 g/mol | 主要活性物,皮脂天然组分(12-15%) |
| 氧化产物 | 角鲨烯单氢过氧化物(SqOOH) | 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 | 负面效应:可能诱发粉刺和炎症 (需配方中添加抗氧化剂抑制) |
| 天然伴生物 | 甘油三酯、生育酚 | 植物提取物中存在 | 协同抗氧化,提升稳定性 |
| 合成副产物 | 法尼基丙酮 | 合成工艺残留 | 需控制<0.1%(潜在致敏原)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剂型
- 面部精华:5-15%浓度,轻质保湿
- 保湿霜:3-8%,增强延展性
- 防晒产品:2-5%,提升UV过滤剂分散性
- 彩妆底霜:1-4%,改善妆效贴服度
关键协同组合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胆固醇(模拟生理脂质比例)
- 抗氧化网络:+ 维生素E(抑制角鲨烯氧化,再生循环)
- 抗衰老:+ 视黄醇(促进透皮且减轻刺激)
- 痤疮护理:慎与水杨酸配伍(可能增加氧化风险)
配方注意事项
- 需添加0.05-0.1%生育酚防止氧化酸败
- 避免与高浓度过氧化苯甲酰配伍
- 推荐充氮灌装及避光包装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15.7%)(参考:CIR 2012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HRIPT试验阴性)
- 致粉刺性:兔耳试验0级(非致粉刺)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干性/敏感性/老化肌肤,湿疹患者(修复屏障)
- 谨慎使用:油性痤疮肌(氧化产物可能致痘)
- 禁忌:角鲨烯过敏者(罕见)
稳定性风险
氧化后生成SqOOH可能:① 诱发毛囊角化异常 ② 激活炎症因子IL-6/IL-8 (依据:Experimental Dermatology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趋势
- 2023年植物源占比达78%(鲨鱼来源降至12%)(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报告)
- "纯素角鲨烯"溢价达30-50%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角鲨烷=角鲨烯" → 角鲨烷为氢化饱和衍生物,更稳定但抗氧化性减弱
- 误区2:"所有来源功效相同" → 植物源含多酚等协同成分,鲨鱼源纯度更高
- 过度宣称:"直接刺激胶原生成" → 缺乏机制证据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强效仿生脂质,修复屏障功能明确
- 高效物理抗氧化剂,清除单线态氧能力突出
- 优异配方助渗剂,提升活性物生物利用度
未来方向
- 稳定性提升:微胶囊化技术(降低氧化风险)
- 来源创新:CRISPR编辑酵母菌株(纯度>99.5%)
- 功效拓展:与褪黑素联用增强光保护 (初步体外研究,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专家建议
首选含抗氧化体系的植物源配方,油痘肌建议选用角鲨烷替代。其在屏障修复领域的地位不可替代,但抗衰宣称需更严谨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