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根红

甜菜根红

甜菜根红
中文名:甜菜根红
英文名:BEETROOT RED
别名:甜菜红、甜菜色素、红甜菜红、甜菜红素
安全性: 1
功效:色料

成分简介

甜菜根红是从甜菜根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主要成分为甜菜红素,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使用。在化妆品中,它常作为着色剂,赋予产品如口红、腮红和眼影等红色或粉色调,提供鲜艳且安全的颜色效果,适合追求天然成分的消费者。在护肤方面,甜菜根红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帮助中和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过程;同时,它含有保湿成分,可...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甜菜根红 (Beetroot Red)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Beta Vulgaris (Beet) Root ExtractCI 76520 (作为着色剂时)

来源与提取工艺

主要从甜菜根 (Beta vulgaris L.)中提取:

  • 物理提取法: 机械压榨后过滤获得色素浓缩液 (保留完整植化素)
  • 水/醇提取: 使用水或乙醇水溶液提取甜菜红素 (Betalains)
  • 干燥粉体: 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制成粉末 (热敏感工艺)
  • 商业化形式: 液态浓缩液 (含甘油/水) 或微胶囊化粉末 (提高稳定性)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批准为着色剂 CI 76520
  • 美国FDA:列为免认证着色剂 (21 CFR 73.260)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的天然着色剂
  • CIR评估:安全浓度≤5%在淋洗类产品,≤3%在驻留类产品 (CIR, 201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天然着色剂 甜菜红素吸收波长480-550nm,反射红色光谱 确证 色素稳定性研究证实其染色能力 (Esatbeyoglu et al., 2015) 0.1-5%
抗氧化 清除ROS/RNS,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 体外强证据
(人体证据有限)
ORAC值高达28,000 μmol TE/g (超维生素C 10倍) (Kanner et al., 2001) ≥1%
抗炎 抑制COX-2、iNOS表达,降低TNF-α、IL-6等促炎因子 体外中度证据 在巨噬细胞模型中降低NO生成达60% (Vidal et al., 2014) 研究浓度: 0.5-2mg/mL
"抗衰老" 理论推测:抗氧化可能间接保护胶原蛋白 证据不足 无直接人体临床研究 未确定
"美白亮肤" 厂商宣称:通过抗氧化减少色素沉淀 无可靠证据 未发现酪氨酸酶抑制研究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化妆品相关特性
甜菜红素
(Betalains)
甜菜红苷 (Betanin, 75-95%)
异甜菜红苷 (Isobetanin)
前甜菜红苷 (Prebetanin)
• 水溶性
• pH敏感 (稳定pH 3.5-7)
• 热不稳定 (>50℃降解)
• 光敏感
• 主要呈色物质
• 抗氧化主力
酚酸类 咖啡酸
阿魏酸
香豆酸
• 强抗氧化性
• UV吸收能力
• 辅助抗氧化
• 协同光保护
黄酮类 山奈酚
槲皮素衍生物
• 自由基清除剂
• 金属离子螯合
• 增强抗氧化网络
无机盐 硝酸盐
钾/钠盐
• 渗透调节作用 • 可能影响配方稳定性

(注:甜菜红素由甜菜醛氨酸与环多巴糖苷结合,其醌型结构决定氧化还原活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彩妆: 唇膏/腮红/眼影 (天然红色来源)
  • 洁面/沐浴: 赋予产品视觉吸引力
  • 精华/面霜: 需配合稳定化技术 (微胶囊/抗氧化体系)
  • 染发产品: 临时性红色染色剂

稳定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 光降解: 使用深色包装 + UV吸收剂 (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 热降解: 低温生产工艺 (<40℃) + 冻干粉体添加
  • pH波动: 缓冲体系维持pH 4-6 (如柠檬酸盐)
  • 金属离子催化: 添加螯合剂 (EDTA二钠, 植酸)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 维生素C + 维生素E + 甜菜红素 (再生氧化维生素E)
  • 稳定化系统: 海藻糖/甘露醇 (保护剂) + 生育酚 (防氧化)
  • 抗炎增效: 红没药醇 + 甜菜提取物 (抑制不同炎症通路)
  • 天然色素互补: 类胡萝卜素 (黄色) + 甜菜红素 (红色) = 橙色调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结论: "在现有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 (CIR, 2016)
  • 致敏性: 极低 (无显著致敏案例报告)
  • 光毒性: 未观察到 (区别于合成染料)
  • 遗传毒性: 体外研究显示阴性 (Azeredo, 2009)

使用限制

  • 染色风险: 高浓度驻留产品可能导致皮肤暂时染色
  • pH限制: 碱性条件(pH>8)加速降解为黄色物质
  • 配伍禁忌: 强氧化剂(如高浓度过氧化氢)破坏色素结构

适用人群注意

  • 敏感肌测试: 建议耳后测试 (硝酸盐残留可能致敏)
  • 蚕豆病患者: 理论警示 (缺乏实际案例) (注:甜菜红素化学结构不同于蚕豆病诱发因子)
  • 孕妇/哺乳期: 无禁忌 (局部使用全身吸收可忽略)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Clean Beauty标志: 替代合成红色染料 (如CI 45430)
  • 素食/纯素认证: 植物来源契合Vegan趋势
  • 故事营销载体: "超级食物"概念延伸至护肤品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关联: 天然、健康、无毒性 (vs 合成色素)
  • 认知偏差: 高估其护肤功效 (因"超级食物"宣传)
  • 视觉吸引力: 粉红色产品关联"新鲜"、"植物能量"

宣称规范警示

  • 禁止宣称: "治疗贫血" (暗示药用功效)
  • 限制宣称: "排毒" (无科学依据支持经皮排毒)
  • 合规宣称: "提供天然红润色泽" + "富含抗氧化物质"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无可替代的天然红色素: 安全性和清洁美妆定位优势显著
  • 附加抗氧化价值: 体外研究证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
  • 配方挑战: 热/光/pH敏感性制约其在功效型产品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 稳定化技术: 脂质体/多糖微胶囊提高生物利用度
  • 功效验证: 开展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抗光老化潜力
  • 新型应用: 作为天然指示剂开发智能pH响应型产品

产业应用建议

  • 彩妆领域:优先替代合成红色染料,主打"纯净彩妆"概念
  • 功效产品:需明确区分着色功能护肤功效的临床证据等级
  • 宣称策略:避免过度营销,聚焦"提供健康气色"的视觉定位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