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没药醇

红没药醇

红没药醇
中文名:红没药醇
英文名:BISABOLOL
别名:
安全性:
1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镇静消炎

成分详细分析

红没药醇 (Bisabol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红没药醇 (INCI: Bisabolol), 又称α-红没药醇 (α-Bisabolol)。

天然来源

  • 主要来源:德国洋甘菊 (Matricaria recutita/Chamomilla recutita) 精油 (含量约50-65%)
  • 其他植物来源:巴西药用植物 Candeia 树 (Eremanthus erythropappus) 精油
  • 合成途径: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光学纯的α-红没药醇 (常用合成前体:柠檬烯)

化学分类

属于倍半萜醇类化合物 (Sesquiterpene alcohol),分子式:C15H26O。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活性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炎 抑制促炎因子(如IL-6、TNF-α)释放;阻断NF-κB信号通路 (多项体外及动物实验) 在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炎症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效果 (J Ethnopharmacol, 2009) 0.2-1.0%
舒缓修复 降低TRPV1受体激活阈值;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中等 (部分人体试验支持) 在乳酸刺痛测试中显著降低敏感皮肤反应 (Br J Dermatol, 2012) 0.3-0.5%
抗菌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生物膜形成 中等 (体外研究为主) 痤疮丙酸杆菌 MIC=0.125% (Fitoterapia, 2015) 0.1-0.5%
"促进胶原合成"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成纤维细胞研究 (体外研究) 在3D皮肤模型中显示潜在促I型胶原生成作用 (厂商数据)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光学异构体 α-红没药醇 (主要活性形式) 熔点: 32-33°C; 旋光度: +55° (c=5, EtOH)
衍生物 红没药醇氧化物 (Bisabolol oxide A/B) 稳定性更高但活性降低
代谢产物 羟基化红没药醇 皮肤中可检测到C-2/C-4位羟基化产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舒缓类产品: 与泛醇、积雪草苷联用
  • 抗痘配方: 与锌PCA、茶树油协同抗菌
  • 防晒产品: 配合抗氧化剂减轻UV损伤

稳定性注意事项

在pH 5-7范围内稳定,光照易氧化,建议与VE配伍 (J Cosmet Sci, 2008)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 >5g/kg (大鼠口服) (CIR评估)
  • 皮肤刺激性: 未稀释时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罕见)
  • 致敏率: <0.5% (临床测试数据)

适用人群

特别推荐用于敏感性皮肤玫瑰痤疮患者 (需避免与高浓度酸类配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自然来源: 75%产品强调"源自洋甘菊"
  • 功效宣称: 主要聚焦"舒缓敏感"(62%)、"修护屏障"(38%)

7. 总结与展望

红没药醇作为多效护肤成分,其抗炎机制研究最为充分,未来开发方向包括:

  • 纳米载体技术提高透皮率
  • 与微生物组调节剂的协同应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