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没药油
红没药(COMMIPHORA ERYTHRAEA)油

中文名:红没药油
英文名:OPOPONAX OI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红没药(COMMIPHORA ERYTHRAEA)油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COMMIPHORA ERYTHRAEA (MYRRH) OIL
植物来源: 红没药油提取自Commiphora erythraea(又称红没药树或索马里没药)的树脂,属于橄榄科(Burseraceae)没药属植物。(依据:WHO Monographs on Selected Medicinal Plants, 1999)
传统与商业化应用背景
- 传统医学: 在阿育吠陀和阿拉伯医学中用于伤口愈合、抗感染和炎症管理。
- 现代应用: 主要作为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成分用于高端护肤品及芳香疗法产品。(参考: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炎作用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 | 强(体外+动物模型) | 0.5%浓度可减少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红斑达42%(依据:Phytomedicine, 2018) | 0.1-1% |
抗氧化 | 清除ROS,提升SOD和GPx酶活性 | 中等(体外研究) | 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28.7μg/mL(参考:Molecules, 2020) | 0.5-2% |
促进伤口愈合 | 可能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 初步证据(体外) | *注:仅在大鼠切口模型中有加速愈合表现* | 未知 |
详细抗炎机制与证据:
红没药油中的倍半萜类(如呋喃桉烷-1,3-二烯)通过阻断IKKβ激酶活性,抑制IκBα磷酸化,从而减少NF-κB核转位。在3D皮肤模型中,1%处理组使IL-8分泌降低67±5%。(依据: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基本性质 |
---|---|---|---|
倍半萜烯 | 呋喃桉烷-1,3-二烯、α-没药醇 | 45-65% | 脂溶性,分子量204-220Da |
三萜酸 | 没药酸、柯拜巴脂酸 | 8-12% | 酸性,需pH>6稳定 |
挥发油 | 榄香素、丁香酚 | 15-25% | 易氧化,需避光保存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推荐配方类型
- 精华/面霜: 油相溶解(0.5-2%)
- 消炎痘胶: 与水杨酸复配增强渗透
已验证协同成分
- 积雪草提取物: 联合使用可使TNF-α抑制率提升1.8倍(依据:Cosmetic Dermatology, 2019)
- 烟酰胺: 协同改善屏障功能(经皮失水率降低32%)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潜在风险
- 过敏原: 含丁香酚(欧盟限用0.1%在冲洗类产品)
- 光敏性: 未发现明显光毒性(参考:CIR报告, 2021)
适用人群
- 推荐: 炎症性痤疮、玫瑰痤疮
- 慎用: 孕期(缺乏安全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出现在"纯净美容"和"草药疗法"定位产品中,消费者对其"天然抗炎"属性认知度较高,但常与普通没药油混淆。注:约62%产品宣称夸大其"排毒"功效缺乏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红没药油作为传统药材的现代转化范例,其抗炎机制已获较充分验证,但需更多临床对照试验支持功效宣称。未来开发方向包括:
- 微胶囊化技术解决稳定性问题
- 与生物发酵技术结合提升活性物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