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3
绿 3

中文名:绿 3
英文名:GREEN 3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CI 42053 (绿 3)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42053 (Green 3)
化学分类
合成有机色素 - 三苯甲烷类染料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苯甲醛衍生物与N,N-二乙基间氨基酚的缩合反应合成
- 物理形态:深绿色粉末或颗粒
- 溶解性:水溶性染料,微溶于乙醇,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 主要生产商:全球专业色素生产商(如Koel Colours, Neelikon, Pylam等)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色彩赋予 |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谱中500-600nm波长的光,反射绿色光波 | 高度确证 | 光学特性通过分光光度法反复验证 (依据:ISO 18451-1:2015颜料标准) | 0.01-0.5% |
皮肤调理*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电荷作用影响角质层排列 | 无直接证据 | 无相关皮肤生理学研究 (来源:厂商宣称资料) | 不适用 |
*注:此宣称缺乏生理学证据支持,主要作为色素功能使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发色团 | 4-[(4-(N-乙基-N-间磺基苄基氨基)苯基](2-磺基苯基)亚甲基]-N-乙基-N-间磺基苄基环己二烯基铵 | 分子量:808.9 g/mol,λmax:615-630nm |
副组分 | 氯化钠/硫酸钠(电解质副产物) | 含量≤15%,改善溶解性与稳定性 |
痕量杂质 | 未反应中间体(≤0.5%) | 严格受IFRA和FDA 21 CFR 74.1203管控 |
关键化学特性
- 光稳定性:中等(暴露于UV-B会逐渐褪色)
- pH稳定性:稳定范围pH 3-9(超出范围可能发生沉淀)
- 氧化还原敏感性:强氧化剂会导致发色团破坏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主要应用:洗发水/沐浴露(绿色系)、牙膏、临时染发剂
- 次要应用:肥皂、浴盐、部分免洗型化妆品
- 禁用类型:眼部化妆品(FDA 21 CFR 74.1203限制)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控制:需预溶解于温水中(≤50℃)后加入
- 电解质敏感:高离子强度配方需增加0.5-1%增溶剂
- 防腐挑战:可能降低季铵盐类防腐剂效能
协同成分
- CI 61570(Solvent Green 3):增强油相产品中的色饱和度
- 二氧化钛:调整色调明度(白色基底降低彩度)
- 黄原胶:防止储存期间色素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在现行使用浓度和部位下是安全的" (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欧盟SCCS:批准用于冲洗型产品(最大0.5%),禁用于喷雾产品
- 致敏数据:斑贴试验显示致敏率<0.1%(依据:北美接触性皮炎组数据)
使用限制
- FDA 21 CFR 74.1203:禁用于眼周、唇部及粘膜产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用浓度≤0.5%
- 日本:需标注"含合成色素"标识
适用肤质注意
- 敏感肌注意:破损皮肤可能增加渗透风险
- 染色风险:高浓度可能导致暂时性皮肤染色
- 痤疮影响:无致粉刺性报告(依据:Kligman兔耳试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色素:价格约为天然叶绿素衍生物的1/10
- 快消品主导:80%应用于洗发水/沐浴露等冲洗型产品
- "清洁标签"挑战:天然化妆品趋势导致使用量下降
消费者认知特点
- 颜色关联:绿色普遍与"天然"、"草本"概念关联
- 合成色素顾虑:35%消费者主动避免合成色素(依据:2023 Mintel调查报告)
- 清洁力错觉:绿色液体增强"深层清洁"感知(来源:消费者行为学研究)
标签策略
- 法规标注:必须标注CI 42053或Green 3
- 营销话术:常用"翡翠绿"、"森林绿"等自然联想描述
- 争议点:部分品牌使用"无人工色素"作为营销重点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成本效益:最具性价比的绿色合成色素解决方案
- 着色强度:0.1%浓度即可达到理想视觉效果
- 配方兼容性:在常见阴离子体系稳定性良好
主要局限性
- 光稳定性缺陷:长期日照产品褪色明显
- 应用范围限制:不可用于驻留型面部产品
- 天然趋势冲击:市场份额被铜叶绿素钠等天然替代品挤压
未来发展方向
- 分子修饰:开发磺酸基增强型衍生物提升耐光性
- 微胶囊化:减少与配方成分的相互作用
- 生物合成路径:探索微生物发酵生产同类色素的可行性(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 监管趋势:欧盟正重新评估三苯甲烷类色素的环境累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