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6

绿 6

绿 6
中文名:绿 6
英文名:GREEN 6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绿 6 (Green 6)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61565 (Solvent Green 3)

化学分类

合成有机染料 · 三芳甲烷类化合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苯甲醛衍生物与N-乙基-N-羟乙基苯胺的缩合反应合成,经磺化后形成水溶性染料(来源:Colour Index International, 第4版)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着色剂:眼影眼线、睫毛膏
  • 护肤产品调色剂
  • 皂类及沐浴产品
  • 临时染发剂

(注:在欧盟化妆品中列为附录IV第92号允许使用的着色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产品着色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λmax≈625nm),反射绿色光谱 高度证实 在0.01-0.1%浓度实现稳定绿色调 0.001-0.5%
皮肤抗氧化 理论推测的电子转移能力 无直接证据 无可靠研究支持其生物抗氧化活性 N/A
抗炎辅助 基于三芳甲烷结构的理论推测 体外初步研究 一项离体研究显示微弱TNF-α抑制(需验证) 未知

(证据评估依据:EFSA染料评估报告、CIR专家小组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分子特征
主着色化合物 [[4-[α-[4-(Diethylamino)phenyl]-2,4-disulfobenzylidene]-2,5-cyclohexadien-1-ylidene] diethylammonium hydroxide] 分子量:576.68 g/mol
λmax:625nm±5
磺酸基提供水溶性
共轭发色体系
副产物/杂质 未反应中间体
异构体
含量≤3%
(化妆品级标准)
需严格控制重金属杂质
(Pb≤20ppm, As≤3ppm)

关键化学特性

  • 溶解性:水溶性良好(≥20g/L),有限溶于乙醇
  • 光稳定性:中等(需避光保存,UVA下易降解)
  • pH敏感性:在pH4-8稳定,强酸/碱引起变色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应用体系

  • 水性体系:pH5-7的凝胶、精华液
  • 乳化体系:O/W乳液(添加于水相)
  • 禁忌体系:无水配方、高浓度电解质体系

增效协同成分

  • 光稳定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0.5-1%)
  • 色淀化剂:铝盐(提高油相分散性)
  • 色系协同:与CI 42090(蓝1)调出蓝绿色系

应用注意事项

  • 避免与强还原剂(如VC)配伍,会导致褪色
  • 金属离子(Fe³⁺, Cu²⁺)催化光降解,需添加螯合剂(EDTA二钠)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在现行使用浓度及部位)(CIR, 2018)
  • 欧盟SCCS意见:允许用于不接触黏膜的产品
  • 致敏性:极低(累计报告率<0.02%)

使用限制

  • 禁用部位:眼周粘膜区域、唇部产品(中国法规)
  • 最大浓度:面部产品≤0.5%,冲洗类产品≤1%

特殊人群警示

  • 破损皮肤:可能引起暂时性染色
  • 敏感肌测试:建议预先贴片测试(耳后24h)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Expert Panel, 2018年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彩妆:90%应用于开架彩妆
  • "天然概念"争议常被误标为"植物提取"
  • 清洁美妆接受度:部分Clean Beauty标准将其排除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绿色=天然成分" - 实际为合成染料
  • 误区2:"植物来源绿色素" - 混淆叶绿素铜钠盐(CI 75810)
  • 科普重点:明确区分着色功能与活性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无可替代性:提供稳定亮绿色调的性价比方案
  • 法规安全性:经数十年使用验证的安全性记录
  • 配方普适性:广泛适用于水性及乳化体系

技术挑战

  • 光稳定性提升:需开发新型微封装技术
  • 天然替代品缺口:天然绿色素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和色偏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

  • 与矿物颜料复配提高稳定性
  • 开发生物合成路径降低碳足迹
  • 发展可响应pH变色的智能应用

(注:2023年欧盟启动新型绿色染料替代品研究项目ECGREEN2025)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