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5
绿 5

中文名:绿 5
英文名:GREEN 5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CI 61570 (绿5 / Acid Green 2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61570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通用名称
- 绿5 (Green 5)
- 酸性绿25 (Acid Green 25)
- 溶剂绿7 (Solvent Green 7)
来源与生产
完全合成的蒽醌类染料,通过化学合成获得:
- 原料:石油衍生物(苯酐、氯苯等)经磺化、缩合、氧化等反应
- 形态:深绿色粉末或液体浓缩物
- 溶解性:水溶性(酸性绿形式)或油溶性(溶剂绿形式)
- 主要生产国:中国、德国、印度 (来源:全球化妆品原料供应链分析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合成着色剂,主要功能为视觉修饰,无显著生物学活性: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产品着色 | 光吸收/反射(λmax≈640nm) | ★★★★★ | 通过分子共轭结构产生稳定绿色 | 0.001-0.1% |
"草本滋养" | 无直接机制 | ★☆☆☆☆ | 注:仅为色彩心理暗示,无活性成分作用 | N/A |
光稳定性 | 蒽醌结构抗光降解 | ★★★☆☆ | 实验室测试显示中等耐光性(ISO 105-B02评级4-5级) | 配方依赖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分子结构含磺酸基(-SO3H)提供水溶性,蒽醌母核形成大π共轭体系,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黄光/红光)而呈现补色绿色。在配方中通过分散或溶解实现均匀着色,无透皮吸收证据 (依据:OECD 428皮肤渗透性测试)。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化学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发色团 | 1,4-二氨基蒽醌-2-磺酸钠 | 分子式:C20H13N2NaO7S | 提供绿色色相 |
副产物 | 未磺化蒽醌衍生物 | 含量≤3% | 可能影响色纯度 |
杂质控制 | 重金属(As/Pb/Cd/Hg) | ≤10ppm (FDA 21CFR 74.1205) | 安全指标 |
游离胺 | 未反应苯胺衍生物 | ≤0.01% | 致敏风险控制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水性体系:洗发水/沐浴露(0.0005-0.005%)
- 油性体系:彩妆(唇膏/眼影 0.01-0.1%)
- 特殊应用:临时染发剂(需配合氧化剂)
关键配伍原则
- pH兼容性:稳定于pH3-8,强碱下色移
- 阳离子禁忌:与季铵盐结合产生沉淀
- 还原剂敏感:维生素C/亚硫酸盐导致褪色
增效协同组合
- + 黄色染料(CI 19140):调节橄榄绿色调
- + 二氧化钛:提高遮盖力与明度
- + 紫外线吸收剂:增强光稳定性(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FDA:批准用于外用化妆品(21CFR 74.1205)
- 欧盟:附录IV/142允许使用(EC 1223/2009)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准用着色剂
安全评估
- CIR评估:≤0.1%浓度安全(2016年重评估确认)(参考:CIR Expert Panel Re-review)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阴性)
- 光毒性:无证据(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
- 禁用区域:眼周产品需额外纯度认证
- 敏感肌注意:破损皮肤可能暂时染色
- 天然宣称产品:不符合有机认证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市场:开架洗护产品(占比70%)
- 专业线:舞台彩妆/特效化妆品
- 新兴应用:"植物概念"清洁产品的视觉强化剂
消费者感知
- 正面关联:绿色→天然/清爽/草本的心理暗示
- 认知误区:42%消费者误认为含植物提取物 (来源:2023年消费者成分认知调查)
- 清洁标签挑战:合成染料在clean beauty趋势中接受度下降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核心价值:高性价比、稳定的绿色着色剂
- 局限性:无护肤功效,强还原环境不稳定
- 安全性:在法规浓度内使用风险极低
未来趋势
- 天然替代:叶绿素铜钠盐的应用增长(成本提高5-8倍)
- 微胶囊化:提升耐离子/耐热性能的包埋技术
- 监管趋严:杂质控制标准可能提升(如亚硝胺限量)
使用建议
推荐作为视觉修饰剂使用,需避免过度营销"天然功效"。在面向敏感肌群的产品中,建议标注"含合成着色剂"信息以满足知情权。持续监控各国监管动态,尤其关注欧盟对芳香胺杂质的修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