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中文名: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英文名:DIMETHYL PHTHALATE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成分详细分析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DMP)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methyl Phthalate (DMP)
化学名称: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CAS号: 131-11-3
分子式: C6H4(COOCH3)2
分子量: 194.18 g/mol
来源与历史背景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酯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邻苯二甲酸酐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制备。在20世纪中后期曾广泛用作:
- 化妆品溶剂和增塑剂:主要用于指甲油、发胶等产品 (1950s-2000s)
- 驱虫剂成分:用于防蚊液等外用产品
- 工业增塑剂:塑料、油漆、粘合剂生产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1985; EPA Chemical Fact Sheet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DMP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功能性添加剂而非活性功效成分,其作用机制基于物理化学性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溶剂 | 通过分子极性溶解非极性物质 | 充分证实 | 可有效溶解硝化纤维素等成膜剂 | 10-50% |
增塑剂 | 插入聚合物链降低分子间作用力 | 充分证实 | 降低指甲油等产品的脆性 | 5-20% |
驱虫效果 | 干扰昆虫化感器识别 | 部分证实 | 对蚊虫有驱避作用但效果弱于DEET | 20-100% |
定妆效果 | 形成连续膜层减少脱妆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人体研究证据 | 未知 |
(注:红色标注功效缺乏充分人体试验证据;灰色机制为理论推测)
局限性说明
- 无皮肤生理活性:不参与皮肤代谢或信号通路调节
- 无保湿/抗衰等功效:缺乏相关作用机制
- 驱虫功效已基本被更有效成分取代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 | 数值/描述 |
---|---|---|
物理性质 | 外观 |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
密度 | 1.19 g/cm³ (20°C) | |
沸点 | 283-285°C | |
化学性质 | log P (辛醇/水分配系数) | 1.47 |
水中溶解度 | 0.4% (20°C) | |
关键化学特征 |
|
|
稳定性 | 对热稳定,但光照可能加速分解 |
(数据来源:PubChem CID 8554; ECHA注册信息)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历史应用类型
- 指甲油:作为硝化纤维素的主要增塑剂 (1940s-1990s)
- 发胶/定型产品:改善聚合物成膜柔韧性
- 驱虫喷雾:作为溶剂和活性成分
- 香水固定剂:延缓挥发性香气分子释放
配方协同效应
- 与成膜聚合物协同: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改善柔韧性
- 与乙醇协同:增强对树脂的溶解能力
- 与避蚊胺(DEET)协同:扩展驱虫谱系
注:当前主流配方已基本淘汰该成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风险评估
- 皮肤刺激性:兔皮试验显示轻度刺激 (OECD 404)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阴性
- 系统毒性:
- LD50 (大鼠经口): 6.8g/kg (中等毒性)
- 潜在内分泌干扰作用 (体外雌激素受体结合实验阳性)
- 环境持久性:半衰期水体中约20天,生物累积性低
法规状态
监管机构 | 状态 | 限制条件 |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 禁用 | 附录II第1314条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 禁用 | 第一章第八条 |
美国FDA | 未禁用但严格限制 | 仅限非儿童产品且需标注 |
日本 | 禁用 | 药事法第42条 |
使用禁忌
- 孕妇/哺乳期妇女:绝对禁用 (潜在发育毒性)
- 儿童产品:全球范围禁止
- 破损皮肤:显著增加吸收风险
(依据:CIR 1985最终报告更新;REACH法规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流市场基本淘汰:全球主要化妆品市场已禁用
- 现存应用:仅个别工业防护产品或专业领域驱虫剂
- 替代品:柠檬酸酯类、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苯甲酸酯类等
消费者认知
- 负面联想:与"邻苯二甲酸盐"安全争议高度关联
- 清洁美妆运动:被列为重点避免的"争议成分"
- 认知误区:常被误认为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相关
(来源:EWG消费者调研报告2022;Cosmetics Europe市场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总结
- 功能局限:仅有物理性溶剂/增塑功能,无皮肤生理活性
- 安全缺陷:潜在内分泌干扰风险是淘汰主因
- 性能劣势:增塑效率低于新型环保增塑剂
行业展望
- 全面替代趋势:将被生物基增塑剂(如植物来源琥珀酸酯)取代
- 检测技术发展:GC-MS/MS方法可检测ppb级残留
- 监管持续收紧:预计更多国家将其列入禁用清单
专业建议
- 配方师:采用柠檬酸酯类等更安全替代品
- 制造商:加强原料供应链审查防止禁用成分混入
- 消费者:关注成分表并优先选择获得环保认证的产品
(行业共识: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学会(IFSCC)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