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锶
氢氧化锶

中文名:氢氧化锶
英文名:STRONTIUM HYDROX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氢氧化锶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trontium Hydroxide
化学式: Sr(OH)2
CAS号: 18480-07-4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 主要通过锶盐(如碳酸锶或硝酸锶)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SrCO3 + Ca(OH)2 → Sr(OH)2 + CaCO3
- 天然存在: 自然界中无游离态,存在于锶矿物(如天青石)的加工产物中
- 商业形态: 通常以八水合物(Sr(OH)2·8H2O)形式供应,白色结晶粉末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脱毛剂 | 碱性水解角蛋白二硫键,破坏毛发结构 | 高 (体外及临床验证) | pH>12时破坏胱氨酸交联,溶解毛干(依据:J Soc Cosmet Chem 1985) | 2.5-5% (需pH调节) |
皮肤屏障调节 | 推测锶离子可能影响钙敏感受体(CaSR) | 低 (体外推测) | 锶可部分激活角质形成细胞CaSR(依据:Exp Dermatol 2007) | 未确定 |
抗敏感 | 宣称抑制神经末梢敏感度 | 极低 (无直接证据) | 基于硝酸锶研究的外推,无氢氧化锶直接证据(来源:厂商宣称资料) | 无可靠数据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脱毛机制:在pH>12条件下,氢氧根离子攻击毛发角蛋白中的胱氨酸二硫键(-S-S-),将其还原为半胱氨酸(-SH),导致毛干结构解体。此过程需严格控制作用时间(通常5-10分钟),避免过度损伤表皮。
屏障调节假说:锶离子(Sr2+)与钙离子(Ca2+)具有相似离子半径,可能竞争性结合皮肤钙敏感受体(CaSR),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信号通路。但氢氧化锶的强碱性限制了其在此方向的应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属性 | 化妆品相关特性 |
---|---|---|
基本性质 | 强碱性(pH 12-14溶液),潮解性晶体 | 需严格控制配方pH值(通常与弱酸缓冲体系配伍) |
溶解性 | 冷水:0.41g/100ml 热水:21.83g/100ml (八水合物) |
配方中需加热溶解,冷却后可能析出 |
反应性 | • 与CO2生成碳酸锶 • 与脂肪酸生成锶皂 • 强腐蚀性 |
需隔绝空气保存,避免与酸性成分直接混合 |
热稳定性 | 100℃脱水 → 无水物 375℃分解 → SrO |
生产过程需控制温度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化学脱毛产品: 膏/霜/凝胶剂型(市售浓度2.5-5%)
- 实验性应用: 锶盐递送系统(需pH调节)
关键协同成分
- 巯基乙酸钙: 增强二硫键断裂效率(需控制pH平衡)
- 尿素/胍类: 促进毛发膨胀,增强渗透
- 矿物油/凡士林: 形成屏障减少表皮刺激
- 乳酸/柠檬酸: 缓冲体系控制作用深度
配方注意事项
- 必须配伍pH缓冲系统(目标pH 12.2-12.5)
- 避免配伍金属离子(易沉淀)及蛋白质成分
- 需添加抗氧化剂防止锶皂氧化酸败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脱毛剂中使用浓度≤3.19%为安全(CIR 2018)
- 急性毒性: LD50(大鼠口服)=325mg/kg(强腐蚀性)
- 皮肤刺激性: 浓度>2%可能引起化学灼伤(依据:OECD TG 439)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 健康皮肤短期接触(<5分钟)
- 禁忌:
- 破损皮肤/炎症性皮肤病(湿疹、银屑病)
- 敏感肌/玫瑰痤疮患者
- 孕妇(安全性数据不足)
使用警示
- 严格时间控制: 超过10分钟显著增加刺激风险
- 避免接触粘膜及眼周
- 使用后需彻底清洁并涂抹舒缓修复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导应用: 专业沙龙脱毛产品(占比约65%)
- 消费者产品: 家用脱毛膏(通常与硫基化合物复配)
- 新兴趋势: 天然脱毛替代品兴起导致市场占比下降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锶元素可抗敏" → 混淆硝酸锶与氢氧化锶
- 误区2: "无痛脱毛" → 忽视化学性刺激风险
- 误区3: "天然矿物质成分" → 忽略强碱性本质
监管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用于脱毛产品,未限定浓度(需标注警示语)
- 欧盟EC 1223/2009:浓度≤5.5%(以Sr计),pH≤12.7
- 需标注:"避免接触眼睛"、"可能引起刺激"等警示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核心价值: 高效化学脱毛活性成分,作用机制明确
- 主要局限: 强碱性导致安全性挑战,应用场景单一
- 安全性: 严格受限条件下可安全使用,但需专业指导
研究趋势
- 缓释技术: 开发锶离子控释载体降低刺激
- 机理深化: 探索锶离子在表皮信号通路的精确作用靶点
- 替代品开发: 酶解脱毛剂(角蛋白酶)研究加速
发展前景
在脱毛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但面临天然替代品的竞争压力。未来突破依赖于:
- 开发智能化pH响应释放系统
- 精确作用深度的实时监测技术
- 基于皮肤屏障状态的个性化配方
注:本报告基于当前毒理学及化妆品科学研究,新证据可能更新部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