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 MIPA 盐
硼酸 MIPA 盐

中文名:硼酸 MIPA 盐
英文名:MIPA-BO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硼酸 MIPA 盐 (MIPA-Bor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IPA-Borate
化学分类
有机硼酸盐化合物
来源与制备
通过单异丙醇胺(MIPA)与硼酸(H3BO3)的酯化反应合成:
H3BO3 + (CH3)2CHNHCH2CH2OH → MIPA-Borate复合物
(依据:工业合成化学原理)
主要应用类型
- 防腐增效剂(主要功能)
- pH缓冲剂
- 粘度调节助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防腐增效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抑制ATP酶活性;干扰跨膜质子梯度 | 高(体外及配方验证) | 使传统防腐剂(如苯氧乙醇)抗菌效率提升3-5倍 | 0.1%-0.5% |
pH缓冲 | 硼酸/硼酸盐缓冲对(pKa≈9.2)维持体系pH稳定 | 高(物化实验证实) | 在pH 8-10区间具优异缓冲能力 | 0.2%-1.0% |
皮肤屏障强化* | 理论推测:硼元素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排列 | 极低 | 缺乏直接人体研究,仅见1项离体皮肤模型报告 | 未知 |
*注:屏障强化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属理论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学结构特征 |
---|---|---|---|
硼酸酯复合物 | B(OR)3类型结构 | 水溶性:>50g/L (20℃) pH(1%溶液):8.5-10.0 |
含B-O-C键及配位键,可形成二聚/三聚体 |
水解产物 | 硼酸离子[B(OH)4]- 单异丙醇胺 |
动态平衡体系 K水解≈10-6 |
pH>7时以硼酸根形式存在 |
关键化学特性
- 水解敏感性:pH<7时加速水解释放硼酸
- 配位能力:可与多元醇/糖类形成稳定复合物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5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应用体系
- 水性配方(乳液/膏霜/化妆水)
- pH 6-9的缓冲体系
- 需避免高浓度电解质
增效协同组合
- 苯氧乙醇:降低其有效浓度达40% (依据:ISO 11930挑战测试)
- 辛甘醇:协同抗真菌作用
- 多元醇(戊二醇/己二醇):通过氢键增强稳定性
配伍禁忌
- 强酸性体系(pH<5):导致硼酸大量释放
- 金属离子(Fe³⁺/Al³⁺):形成不溶性沉淀
- 海藻酸钠:引起粘度异常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用浓度3%(以硼酸计)
- 欧盟SCCS:口腔产品禁用,其他产品限用(SCCS/1638/21)
- CIR评估:安全浓度≤5%(非喷雾产品)(Int J Toxicol 39(5S): 5S-14S)
毒理学数据
测试项目 | 结果 | 说明 |
---|---|---|
急性经口LD50 | >2000mg/kg(大鼠) | 实际低暴露量 |
皮肤刺激性 | 0.5%浓度无刺激 | 破损皮肤慎用 |
生殖毒性 | 无数据 | 孕妇避免使用* |
*注:基于硼酸的系统毒性推测,非直接证据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婴幼儿护理品(尤其尿布区产品)
- 慎用:孕期女性、大面积创伤皮肤
- 安全:健康成人正常使用(浓度≤0.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专业线防腐增效剂(替代传统Paraben体系)
- "无添加"宣称的过渡解决方案
- 中高端洗护产品(发膜/沐浴露)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误区:与"硼砂"毒性混淆 (社交媒体错误信息传播)
- 成分党关注度:低(常被归类为"防腐剂")
- 正面认知:无致敏记录(EWG评分1-2)
品牌宣称策略
- "天然来源硼元素"* - 实际为合成产物
- "促进皮肤微生态平衡"* - 缺乏临床证据
- 有效宣称:"防腐增效"、"温和防腐"
*注:此为常见营销宣称,需科学验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高效防腐协同剂,降低传统防腐剂用量
- 碱性体系优秀缓冲剂
- 配方兼容性优于部分有机酸防腐剂
主要局限
- pH应用范围窄(pH>6)
- 监管敏感性(硼元素累积风险)
- 消费者接受度受"硼"负面联想影响
研究趋势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水解率,扩大pH适用范围
- 与生物防腐剂(如ε-聚赖氨酸)的协同机制研究
- 经皮吸收率的精准测定(同位素标记法)
发展前景
作为过渡期防腐解决方案仍具市场价值,但长期可能被新一代生物防腐技术替代。创新方向应聚焦:
- 开发硼酸酯-有机酸分子缀合物扩大pH适应范围
- 建立精准的暴露量风险评估模型
- 通过剂型创新降低游离硼酸释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