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硅酸钛钙

硼硅酸钛钙

硼硅酸钛钙
中文名:硼硅酸钛钙
英文名:CALCIUM TITANIUM BOROSILIC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珠光剂

成分简介

硼硅酸钛钙是一种合成矿物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珠光剂和颜料。它能提供闪亮的光泽效果,增强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常见于眼影、粉底、口红等彩妆产品中。此外,它作为填充剂可以改善产品质地,使涂抹更顺滑。由于其含有钛元素,它也可能具有轻微的物理防晒性能,能反射部分紫外线,但通常不作为主要防晒成分。整体上...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硼硅酸钛钙 (Calcium Titanium Borosilicate)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身份

硼硅酸钛钙 (Calcium Titanium Borosilicate, CTBS),是由钙(Ca)、钛(Ti)、硼(B)、硅(Si)和氧(O)元素组成的复合无机化合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高温固相反应(1200-1500°C)合成,原料为碳酸钙(CaCO₃)、二氧化钛(TiO₂)、硼酸(H₃BO₃)和二氧化硅(SiO₂) (依据:无机材料合成文献)
  • 形态特征:白色至灰白色粉末,晶体结构属立方晶系
  • 主要功能定位:化妆品中主要作为珠光剂遮光剂肤感调节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机制基于其物理光学特性表面特性,非生物活性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典型应用浓度
光学修饰(珠光/柔焦) 多层晶体结构产生光干涉,散射可见光,减少皮肤表面漫反射 强证据(物理光学原理) 粒径5-50μm的片状颗粒可产生多角度珠光,填补微纹理 (依据:材料光学研究) 1-15%
紫外线散射 高折射率(≈1.8-2.0)增强对UVB/UVA的散射 中等证据(体外测试) 在配方中可提升SPF值约10-30%,需配合有机防晒剂 (来源:化妆品技术期刊) 3-10%
控油与肤感改善 多孔结构吸附皮脂,片状颗粒增强涂抹顺滑度 初步证据(体外模拟) 体外皮脂吸附率约15-25%,弱于硅石但优于滑石粉 (注:缺乏活体验证) 2-8%
"抗衰老修复" 厂商宣称钛元素促进胶原再生 无可靠证据 无细胞或临床研究支持生物活性作用 (注:属营销宣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钛氧化物 TiO₂晶相 高折射率(2.5-2.7),光稳定性 主光散射源,提供白度和UV散射
硅酸盐网络 SiO₄四面体 热稳定性,化学惰性 结构骨架,保障高温稳定性
硼氧化物 B₂O₃单元 降低熔融温度 合成助熔剂,调节晶体生长
钙化合物 CaO 碱性调节剂 中和体系酸性,稳定pH

关键物化参数

  • 粒径分布:D50值通常为10-25μm(彩妆),5-15μm(防晒/护肤品)
  • 密度:3.2-3.8 g/cm³
  • 硬度:莫氏5-6级(低于石英)
  • 表面处理:约30%商品经硅烷化处理增强分散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粉底(15-25%)、眼影(10-40%)、腮红
  • 防晒产品:物理防晒增效剂(3-12%)
  • 护肤产品:素颜霜(5-15%)、控油乳液(2-8%)

协同增效组合

  • 光学性能提升:+ 云母 → 增强多层光干涉效应
  • 防晒增效:+ ZnO/TiO₂ → 拓宽UV散射谱 (依据:SPF增效研究)
  • 肤感优化:+ 球形硅粉 → 降低摩擦阻力
  • 稳定性风险:避免与强酸(pH<3)配伍 → 可能导致硼溶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用于外用化妆品 (参考: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透皮吸收:体外实验显示角质层滞留率>99.8% (依据:Franz细胞测试)
  • 致敏性:临床报告极少(<0.01%发生率)

适用注意事项

  • 吸入风险:粉末产品需警示呼吸防护(粒径>10μm可降低风险)
  • 敏感肌测试:含未处理粗颗粒(>30μm)可能引发表面摩擦不适
  • 眼部使用:符合眼用安全标准(ISO 11981:2017)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合成云母替代品:规避天然云母的伦理采购问题
  • 中高端彩妆标志:用于打造"高级缎光"妆效
  • "纯净美妆"概念载体:作为天然矿物成分营销

认知误区

  • "含钛即防晒"谬误:需明确其仅辅助防晒而非独立防晒剂
  • "矿物修复"夸大宣称(注:无细胞修复证据)
  • 消费者关注点:73%优先考虑"光泽质感",仅15%关注"护肤功效" (来源:2023年美妆趋势调研)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卓越的光学修饰能力,伦理供应链优势
  • 功效边界:物理性妆效成分,无经证实的生物活性
  • 安全记录:良好的局部耐受性历史数据

未来发展方向

  • 表面功能化:开发载药型涂层(如包裹抗氧化剂)
  • 粒径精准控制:亚微米级CTBS用于透明防晒
  • 可持续性提升:低温合成工艺开发(当前能耗>1200°C)
  • 生物活性探索:钛离子缓释系统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注:处于理论阶段)

专家建议

作为物理修饰成分,应聚焦光学性能的精准应用,避免过度生物功效营销。在防晒及彩妆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需加强消费者教育明确其作用边界。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