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硅酸钠钙
硼硅酸钠钙
中文名:硼硅酸钠钙
英文名:CALCIUM SODIUM BOROSILIC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2
功效:珠光剂
成分简介
硼硅酸钠钙是一种无机合成化合物,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在化妆品中,它常被用作珠光剂,赋予产品闪亮和光泽效果,常见于眼影、腮红、粉底和唇彩中,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同时,它作为填充剂可以改善产品质地,使其更顺滑易涂抹,并增加体积。在护肤品中,硼硅酸钠钙可能作为吸收剂,帮助控制多余油脂...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硼硅酸钠钙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lcium Sodium Borosilicate
化学分类
无机硅酸盐化合物(合成玻璃微粒)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高温熔融工艺(1400-1600°C)将石英砂(SiO₂)、硼砂(Na₂B₄O₇)、石灰石(CaCO₃)及钠盐熔融后急冷形成玻璃体
- 形态加工:通过研磨/分级得到特定粒径分布(通常0.5-25μm)的球形或不规则微粒
- 主要生产商:Nippon Electric Glass, 3M, Corning, Schott AG (全球特种玻璃供应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原理
通过物理光学特性和表面特性实现功能,无生物活性代谢途径:
- 光散射:球形微粒折射率(~1.51)接近皮肤角质层(1.54),实现柔焦效果
- 吸油性:多孔结构通过毛细作用吸收皮脂(最高达自身重量150%)
- 表面改性:硅烷化处理增强疏水性,优化铺展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视觉柔焦/毛孔修饰 | 漫反射减少可见光直射 · 填补皮肤微观凹陷 | ★★★☆ (体外模型+临床影像分析) | 10-15μm粒径在硅胶模型上减少60%镜面反射 (J. Cosmet. Sci. 2018) | 5-20% |
| 控油/抗结块 | 物理吸附皮脂 · 降低配方油相迁移 | ★★★☆ (离体皮肤+使用测试) | 多孔型吸收0.8mL/g大豆油(vs 滑石粉0.3mL/g)(Cosmetics 2020) | 3-15% |
| 肤感改善 | 球形滚动降低摩擦系数 · 表面硅处理增强滑爽度 | ★★★ (摩擦仪测试+感官评估) | 摩擦系数降低42% vs 云母 (Tribol. Int. 2017) | 2-10% |
| "促进胶原再生" | 硅离子释放理论 | ★ (体外推测) | 注:无临床证据支持此生物活性 | - |
详细作用机制补充说明:
硼元素的引入(通常占5-12wt%)降低玻璃熔点,促进球形化并增加化学耐久性。钙钠比例调节(典型CaO:Na₂O≈1:1)平衡离子浸出率与pH稳定性 (Glass Technol. Eur. J. Glass Sci. Technol. A, 201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 玻璃网络形成体 | SiO₂ (60-75wt%) | 莫氏硬度7 · 折射率1.46 | 结构骨架 · 光学性能基础 |
| 网络修饰体 | B₂O₃ (5-12%) Na₂O (8-15%) CaO (5-10%) |
降低熔融温度 · 增加热膨胀系数 | 调节加工性能 · 控制离子释放 |
| 微量组分 | Al₂O₃ (<3%) ZnO (<2%) |
提高化学稳定性 | 减少配方相互作用 |
| 表面处理剂 | 三乙氧基辛基硅烷 聚二甲基硅氧烷 |
接触角>100° | 增强疏水性 · 改善分散性 |
关键理化参数
- 密度:2.3-2.5 g/cm³
- 粒径分布:D50=3-15μm(化妆品级)
- 耐碱性:<0.1mg/cm²(在pH10, 80℃/6h)
- 硼溶出率:<5ppm(符合EU玩具安全标准EN71-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粉底/BB霜:控油持妆 · 减少反光(用量8-15%)
- 蜜粉/定妆粉:替代滑石粉 · 增强柔焦(用量30-70%)
- 防晒产品:降低油腻感 · 提升SPF均匀性(用量5-12%)
- 妆前乳:填充毛孔 · 延长持妆时间(用量3-8%)
增效协同组合
- + 球形硅粉:增强滑爽度 · 降低可见粒径 (协同折射率匹配)
-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善压缩性 · 增强哑光效果
- + 改性淀粉:双重吸油体系 · 降低厚重感
- + 表面活性剂:防止微粒聚集 · 优化分散稳定性
配方注意事项
- pH限制:避免持续暴露>pH10环境(加速硼溶出)
- 高剪切混合:可能导致球形微粒破碎(建议桨式混合)
- 电解质兼容性:与高价阳离子(Al³⁺, Zn²⁺)可能引发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在现有使用条件下安全”(浓度≤75%)(CIR报告2016)
- ECHA分类:未列入有害物质清单
- 致痘性:极低(兔耳实验0/5)(基于球形无棱角结构)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注意:破损皮肤可能引起暂时性刺痒感
- 眼周产品:需控制粒径>15μm(避免黏膜刺激)
- 吸入风险:粉末配方需警示呼吸防护
监管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收录
- 欧盟:合规(EC No 1223/2009)
- 日本:非限制成分
- 加州65:不含需警示物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彩妆核心成分:90%专柜粉底含此成分
- "无滑石粉"宣称载体:替代传统滑石粉的方案
- 纯净美妆争议:部分"clean beauty"标准排除合成硅酸盐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联想:"高级磨皮效果"、"持久哑光"
- 认知误区:28%消费者误认为"天然矿物质"
- 敏感肌担忧:17%用户关联"玻璃微粒=刺激"
市场趋势
- 2021-2025复合年增长率6.8%(Grand View Research)
- 表面改性产品(硅烷化)份额提升至45%
- 多孔控油型年增速12%(油皮护理需求上升)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的物理修饰剂:提供独特光学/触感性能组合
- 配方兼容性优势:宽pH耐受 · 化学惰性 · 热稳定性
- 安全记录良好:60年应用历史无重大安全事故
技术发展展望
- 功能化改性:负载活性物(如水杨酸)的缓释载体
- 生物可降解型:探索磷硅酸盐系统降低环境累积
- 智能响应设计:pH/温度依赖的光学特性调控
- 精准粒径工程:针对不同肤质的定制化粒径分布
使用建议
推荐作为物理性能改良剂应用于需要控油、柔焦和肤感提升的配方,避免过度强调生物活性功效。开发中需平衡粒径选择与肤感体验,油性/混合性皮肤产品中价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