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16 醇

C12-16 醇

C12-16 醇
中文名:C12-16 醇
英文名:C12-16 ALCOHOLS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抗静电,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C12-16 醇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12-16 Alcohol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来源与制备

  • 主要来源:通过天然油脂(如椰子油、棕榈油)的氢化或合成途径获得
  • 制备工艺:脂肪酸还原法或Ziegler工艺合成 (参考:ISO 22716化妆品GMP指南)
  • 商业形态:通常为白色蜡状固体或片状颗粒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作为W/O型乳化剂辅助成分,调节界面膜流动性 ★★★☆ (实验室及工业验证) 降低乳液体系界面张力,改善稳定性 (依据: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5) 1-5%
粘度调节 结晶网络结构形成,增加体系结构化程度 ★★★☆ (多项配方研究) 与脂肪酸协同形成β晶型结晶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0.5-3%
辅助保湿 可能通过封闭作用减少TEWL ★★☆☆ (理论推测) 无直接功效研究,基于碳链长度推测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直链脂肪醇 十二醇(C12)、十四醇(C14)、十六醇(C16) 熔点:20-50℃ (随碳链增长)
结构特征 末端伯醇结构(-CH2OH) HLB值:5-8 (弱亲水性)
纯度标准 ISO 22716规定 重金属<10ppm, 酸值<0.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乳化体系:膏霜(占比35%市场应用)
  • 结构化剂:止汗剂棒、唇膏(熔点调节)
  • 溶剂体系:助溶维生素E等油溶性成分

经典协同组合

  • 与脂肪酸:硬脂酸+1% C12-16醇可提升粘度300%
  • 与硅油:改善Dimethicone铺展性
  • 与神经酰胺: 理论推测可能促进层状结构排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依据:CIR 2017最终报告)
  • 刺激性:浓度>5%可能破坏屏障 (参考:Dermatitis 2016)
  • 致痘性:Comedogenicity指数:2(中等)

使用限制

  • 欧盟法规:无限制
  • 中国《技术规范》:允许使用
  • 日本:需标注"アルコール"成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工业端:基础配方原料(价格$3-5/kg)
  • 消费端:多作为隐性成分存在

认知误区

  • "天然来源"营销宣称:实际存在合成途径
  • "活性功效成分"误解:主要发挥配方技术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的配方架构成分,C12-16醇在乳化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已充分验证,但在直接皮肤功效方面仍需更多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绿色制备工艺优化(酶催化等)
  • 精准碳链比例控制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 与新型乳化剂的协同机制探索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