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
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
中文名: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
英文名:POLYGLYCERYL-10 EICOSANEDIOATE/TETRADECANEDIO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是一种化妆品成分,主要用作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帮助混合油相和水相,形成稳定的乳液,常见于面霜、乳液和清洁产品中。此外,它能降低表面张力,提供温和的清洁效果,同时改善产品质地和肤感,增强保湿性和柔软度。由于其温和特性,适合敏感皮肤使用,不易引...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聚甘油-10 二十碳二酸酯/十四碳二酸酯是高性能多功能化妆品酯类成分,具有独特的双亲分子结构。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 INCI名称: Polyglyceryl-10 Eicosanedioate/Tetradecanedioate
- 化学类别: 聚甘油酯类(聚甘油与长链二羧酸的酯化产物)
- 分子量范围: ≈1200-1800 Da(取决于聚合度)
- 外观形态: 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溶解度特性: 油溶性,HLB值≈8-10(中等亲水亲油平衡)
来源与制备
通过两步合成工艺制备:
- 原料来源:
- 聚甘油-10:甘油脱水缩聚产物(生物基甘油来源)
- 二十碳二酸(C20)与十四碳二酸(C14):长链二羧酸(植物油脂水解衍生)
- 合成工艺: 酯化反应(180-220°C催化反应),经分子蒸馏纯化(注:具体工艺参数为厂商商业秘密)
- 商业化来源: 主要供应商包括Nikkol、Evonik、Kobo Products等(来源:行业原料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其独特两亲结构(聚甘油亲水头+长链二酸疏水尾)发挥多功能作用: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CMC≈10-4 mol/L),形成液晶层增强膜稳定性 | ★★★☆ (强体外证据) | 电镜观察显示形成层状液晶结构(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9) | 1-5% |
| 屏障修复 | 与角质层脂质(神经酰胺)形成共结晶,填补脂质间隙 | ★★☆ (体外/离体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3% (0.5%添加量) | 0.2-2% |
| 肤感调节 | 分子铺展形成分子膜,降低摩擦系数(μ≈0.15) | ★★★ (仪器测试证据) | 触变指数>1.2,提供丝绒哑光感(供应商数据) | 0.5-3% |
| 活性物促渗 | 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增强亲脂活性物渗透 | ★★ (初步体外研究) | 维生素E渗透量提升2.1倍(Franz细胞模型) | 0.3-1% |
| "抗衰老"
注:此为间接宣称 |
通过屏障修复间接改善细纹,无直接抗老证据 |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分子机制研究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 聚甘油主链 | Polyglyceryl-10 (平均10个甘油单元) |
分子量≈700Da 羟基值320mgKOH/g |
提供亲水性及氢键结合位点,影响乳化性能 |
| 二羧酸疏水尾 | 二十碳二酸(C20) 十四碳二酸(C14) (约1:1摩尔比) |
C14熔点127°C C20熔点124°C |
长链烷烃增强与皮肤脂质相容性,影响铺展性 |
| 酯化产物 | 单酯/双酯混合物 (酯化度≈85%) |
酸值≤2mgKOH/g 皂化值90-110 |
单酯增强乳化性,双酯增强油溶性 |
| 微量组分 | 游离甘油(≤0.5%) 游离酸(≤0.3%) |
GC检测限内 | 工艺残留,可能影响稳定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乳化体系: O/W乳液(1-4%)、微乳液(协同短链醇)
- 无水体系: 油凝胶(3-8%)、唇膏(2-5%)
- 防晒产品: 有机防晒剂增溶剂(协同二乙基己基环己烷)
- 彩妆: 粉底(0.5-2%改善铺展性)、睫毛膏(防结块剂)
协同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 + 神经酰胺 NP(摩尔比1:2时液晶结构增强)
- 稳定增效: + 丙烯酸酯/C10-30 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粘度提升40%)
- 肤感优化: + 异十二烷(降低粘腻感,CTFA数据)
- 促渗系统: + 卵磷脂(协同扰动角质层脂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皮肤刺激性: OECD 439 体外皮肤刺激试验:无刺激性(EPISKIN模型)
- 致敏性: LLNA试验阴性(BALB/c小鼠模型)
- 眼刺激性: EpiOcular™ ET-50>15分钟(无眼刺激性)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0级(无致粉刺性)
- 系统毒性: LD50>2000mg/kg(OECD 420)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 干性至油性皮肤(哑光肤感调节)
- 推荐浓度: 0.2-5%(根据功能需求)
- 敏感肌注意: 破损皮肤避免使用(酯酶代谢产物需进一步评估)
- 配伍禁忌: 高浓度阳离子体系可能析出(电荷中和)
- 稳定性: pH耐受3-10,避免强氧化还原环境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技术定位: 中高端"无水配方"关键成分(2021-2025 CAGR 12.7%)
- 宣称热点: "素颜霜"(67%相关产品含此类酯)、"屏障修护"(协同神经酰胺)
- 价格区间: $45-68/kg(2023年大宗采购价)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成分识别度: 低(仅18%消费者认知,vs 玻尿酸95%)
- 营销宣称: 多被包装为"植物来源乳化科技"(实际为半合成)
- 认知误区: 28%消费者误归类为"油脂成分"(实际为功能酯)
- 可持续发展: 73%消费者关注生物基来源(可满足)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多功能性: 单一成分实现乳化+肤感调节+屏障支持
- 配方精简: 可减少配方中3-5种传统辅料使用
- 高兼容性: 广泛pH/电解质耐受性
- 安全性: 完善毒理学数据支持
局限性与挑战
- 研究深度不足: 缺乏人体功效临床试验(尤其屏障修复)
- 成本因素: 价格是传统乳化剂2-3倍
- 代谢研究空白: 皮肤酯酶代谢路径不明
未来研究方向
- 精准递送: 开发基于此载体的液晶纳米载体(增强活性物靶向性)
- 绿色化学: 酶催化工艺优化(当前能耗较高)
- 临床验证: TEWL改善率的随机对照试验(计划中)
- 微塑料替代: 作为固态乳化剂替代聚乙烯微珠(环保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