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10

聚甘油-10

聚甘油-10
中文名:聚甘油-10
英文名:POLYGLYCERIN-10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保湿

成分简介

聚甘油-10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甘油聚合而成,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它主要作为乳化剂,帮助稳定油水混合物,使产品质地均匀;同时具有保湿功能,能吸附水分,增强皮肤保湿度,减少干燥。此外,它还能作为增稠剂改善产品粘度,提升使用感。聚甘油-10通常温和低刺激,适合敏感肌肤,常见于乳液、面霜、防晒...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聚甘油-10 (Polyglyceryl-1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描述

聚甘油-10 (Polyglyceryl-10) 是由甘油分子通过醚键连接形成的聚合度为10的非离子型聚合物。其基本结构式为 (C3H6O2)n(OH)m,其中n≈10,m≈22,形成高度分枝的多元醇结构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来源与制备

工业化生产主要通过甘油的热缩聚反应实现:

  • 碱性催化剂(如NaOH)作用下,230-260°C脱水缩合
  • 通过分子蒸馏控制聚合度分布
  • 最终产物为寡聚甘油混合物,平均聚合度DP=10 (依据: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7)

物理形态与典型性质

  • 外观: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溶解度: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油脂
  • 粘度:约 500-800 mPa·s (25°C)
  • 吸湿性:强效吸湿剂(RH 50%时吸水量>60%)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保湿与屏障强化 形成氢键网络结合水分子;促进丝聚蛋白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验证)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TEWL降低23% (5%浓度)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6) 1-5%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HLB≈14);形成层状液晶结构 ★★★★★ (充分证实)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凝胶网络,提升储存稳定性300%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19) 2-8%
肤感调节 降低表面张力;在皮肤表面形成亲水膜 ★★★☆☆ (仪器测试支持) Cutometer测试显示摩擦系数降低40%,提升铺展性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0) 0.5-3%
抗氧化增效 可能与金属离子螯合作用相关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 ★★☆☆☆ (间接证据) 在DOPH试验中提升VE抗氧化效率15%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线性聚甘油 Decaglycerol (C30H62O21) 分子量:758.8 g/mol;亲水性主导
支链聚甘油 Cyclic polyglycerols 占比15-30%;增强表面活性
残留单体 甘油、二甘油 含量<3% (GMP标准)
聚合度分布 DP6-DP14 混合物 GPC分析:DP10±2为峰中心 (依据:ISO 16128标准)

关键化学参数

  • HLB值:13.5-14.2 (理论计算值)
  • 分子量分布:600-1000 Da (Mw/Mn≈1.8)
  • 羟基值:800-950 mg KOH/g
  • 表面张力:36.5 mN/m (0.1%水溶液) (参考:Langmuir, 2014)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清洁类:洗面奶/沐浴露 (增泡稳泡)
  • 乳化体系:O/W乳液/膏霜 (主乳化剂)
  • 精华类:水性精华 (粘度调节)
  • 防晒产品:无机防晒分散剂

配方技术参数

  • 工作浓度:
    • 乳化剂:3-8% (油相占比20-30%)
    • 辅助功能:0.5-2%
  • pH适应性:3.0-10.0 (最佳5.0-8.0)
  • 温度稳定性:-20°C至80°C

协同增效组合

  • 乳化增效:+ 鲸蜡硬脂醇 (增强层状结构)
  • 保湿增效:+ 透明质酸 (提升水合作用2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清洁增效:+ 椰油酰基谷氨酸钠 (降低刺激指数)
  • 活性物增溶:+ 戊二醇 (提升溶解度限3-5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 (浓度≤25%)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8)
  • 急性毒性:LD50 > 2000 mg/kg (大鼠经口)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 (n=213)

刺激性数据

测试类型 结果 测试浓度
人体斑贴试验 无刺激 (0.25%发生率) 10% 水溶液
角膜模型测试 无刺激性 (ET50>360min) 5% 溶液
3D表皮模型 细胞活性>95% (IL-1α释放无增加) 1-5%

适用人群注意事项

  • 推荐:敏感性肌肤/玫瑰痤疮 (替代传统乳化剂)
  • 慎用:重度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 使用建议: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复配 (可能沉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15-25/kg (工业级)
  • 应用增长点:
    • "纯净美妆"替代品 (替代PEG类乳化剂)
    • 婴童护理产品 (利用其温和性)
  • 市场份额:占天然乳化剂市场18% (年增长7.2%) (来源:Ecovia Intelligence, 2022)

宣称与实际差距

  • 合理宣称:"温和乳化"、"轻润保湿"、"稳定配方"
  • 过度宣称:
    • "抗老修复" - 无直接证据支持
    • "基因级防护" - 缺乏作用机制

消费者认知调研

针对1200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来源:Mintel Ingredient Survey, 2023)

  • 62% 认可"聚甘油"成分的天然印象
  • 仅28% 能正确识别其乳化功能
  • 41% 误认为具有"抗痘"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综合评估

  • 核心优势:高安全性、卓越乳化稳定性、多重保湿机制
  • 技术局限:对高油含量体系(>35%)乳化效率有限
  • 创新应用:液晶乳化体系/电解水质地优化

研究趋势

  • 结构优化:酶催化定向合成 (提升支链率)
  • 功效拓展:
    • 与皮肤微生物组互作研究 (注:此方向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 经皮促渗载体应用
  • 可持续性:生物基甘油利用率提升至95%

专家建议

作为多功能基质成分,建议:

  • 在乳化体系中优先替代PEG-100硬脂酸酯
  • 与氨基酸表活复配降低清洁产品刺激指数
  • 避免过度功效宣称,聚焦配方稳定性价值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