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
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
中文名: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
英文名:POLYETHYLEN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LAMINATED POWDER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去角质剂
成分简介
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复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功能性添加剂。它的作用包括作为填充剂以增加产品体积并降低成本,同时作为增稠剂调节配方的粘度,使乳液或霜体更易涂抹。此外,该成分常作为珠光剂,提供光泽或闪亮效果,增强化妆品(如眼影、粉底或高光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它还能改...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压粉 (Polyethylen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Laminate Powder) 是一种经特殊工艺处理的合成聚合物复合粉末。由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通过共挤层压技术形成多层结构后粉碎制得。
原料来源与加工
- 来源类型: 100%合成聚合物,石油化工衍生品
- 加工工艺: PE与PET通过共挤压延形成层状薄膜 → 低温粉碎 → 分级筛分 → 表面处理(可选硅酮涂层)
- 物理形态: 不规则片状粉末,粒径范围通常为5-50μm(化妆品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该成分通过物理作用实现功效,无生物活性代谢途径: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即时柔焦与毛孔修饰 | 多层片状结构折射/散射光线,视觉弱化皮肤纹理 | 强(光学测量证实) | 45°光散射率比球形粉末高2.3倍(激光衍射测试) | 2-8% |
| 控油与哑光效果 | 多孔层状结构吸附皮脂 | 中等(体外皮脂吸附测试) | 吸油量达120-180%自重(vs. 滑石粉80-120%) | 3-10% |
| "抗衰老" | 仅通过光学修饰暂时改善皱纹外观 | 弱(无生物学效应) | 注:仅为视觉改善,无实际抗老机制 | N/A |
| 提升配方铺展性 | 低表面能片状结构降低摩擦系数 | 强(流变学测试) | 使配方动态摩擦系数降低35-50%(Tribometer测量) | 1-5%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结构 | 基本性质 |
|---|---|---|
| 聚乙烯层(PE) | -(CH₂-CH₂)n- | 非极性,低密度(0.91-0.94g/cm³),熔点105-115℃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PET) | -[CO-C₆H₄-CO-O-CH₂-CH₂-O]n- | 极性,密度1.38g/cm³,熔点250-260℃ |
| 层间结合 | 共价键/物理缠结 | 层厚比通常1:1至1:3(PET:PE) |
| 表面处理剂(可选)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改善分散性,添加量0.5-3% |
关键结构特征
- 双折射性: PE/PET折射率差异(1.51 vs 1.58)增强光散射
- 界面效应: 层间界面增加光反射路径长度
- 形态优势: 不规则片状结构比球形粉末提供更连续的光学覆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应用: 粉底、散粉、BB霜、妆前乳
- 有限应用: 乳液(需表面处理防结块)
- 不适用: 透明凝胶/精华(导致浑浊)
协同成分
- 光学增效: 球形二氧化硅(增强光扩散)
- 控油强化: 多孔淀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肤感调节: 弹性体粉末(提升柔滑感)
- 稳定性保障: 表面活性剂(防止粉末聚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均被CIR评估为安全(浓度≤50%)(CIR, 2007; 2016)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1000Da,无透皮吸收证据(体外皮肤模型研究)
- 致敏风险: 极低(无已知致敏案例)
适用性与警示
- 最佳适用: 油性/混合性皮肤
- 谨慎使用:
- 痤疮活跃期(可能堵塞毛孔)
- 极度干燥皮肤(可能加重干燥)
- 环境警示: 微塑料污染风险(符合欧盟EC No 1907/2006 REACH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彩妆核心成分: 90%以上高端粉底含此类层压粉末
- 宣称关键词: "柔焦"、"滤镜妆效"、"毛孔隐形"
- 价格区间: $150-300/kg(比普通滑石粉高3-5倍)
认知误区
- "护肤功效"夸大: 60%产品暗示抗老/修复功效(消费者调查报告)
- 环境误解: 45%消费者不知其塑料属性
- "天然"混淆: 常与云母等矿物粉体错误归类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无可替代的光学性能: 多层结构提供顶级柔焦效果
- 配方兼容性广: 耐pH变化(3-10),热稳定至100℃
- 低致敏特性: 化学惰性减少刺激风险
局限性与挑战
- 生物降解性: 自然界分解需数百年
- 微塑料争议: 污水处理中78%残留(环境科学学报, 2022)
- 功能单一: 仅物理修饰,无生物学功效
未来发展方向
- 可降解替代: 聚乳酸(PLA)基层压粉开发
- 智能响应: 温敏/光致变色层压结构
- 表面功能化: 负载缓释活性成分(如控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