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
聚乙烯
中文名:聚乙烯
英文名:POLYETHYLENE
别名:PE
安全性:
1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简介
聚乙烯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物理去角质剂,例如在磨砂膏和洗面奶中,其微小的颗粒通过摩擦帮助去除死皮细胞和杂质,促进皮肤光滑。此外,它还可作为增稠剂或填充剂,改善产品质地、增加稳定性或体积,常见于乳液、口红和粉底中。尽管聚乙烯在化妆品中被视为安全,但由于其不易生物降解,可能对环境造成...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乙烯 (Polyethylen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olyethylene
化学分类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乙烯单体(C2H4)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生产工艺包括:
- 高压自由基聚合(低密度聚乙烯/LDPE)
- 齐格勒-纳塔催化聚合(高密度聚乙烯/HDPE)
- 茂金属催化聚合(精确控制分子量分布)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非活性成分,聚乙烯主要通过物理机制发挥作用: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典型应用浓度 |
|---|---|---|---|---|
| 物理去角质 | 微珠通过机械摩擦去除角质层最外层死皮细胞 | ★★★☆☆ (体外及临床验证) | 40-200μm球形颗粒可有效剥离角质而不损伤活细胞层 | 1-10% (磨砂产品) |
| 粘度调节 | 不规则颗粒增加体系内摩擦阻力 | ★★★★☆ (流变学证实) | 分子量>500kDa的HDPE可显著提高屈服值 | 0.2-2% (膏霜) |
| 填充剂/质感改良 | 改变光折射与表面拓扑结构 | ★★★☆☆ (体外测试) | 10-50μm片状颗粒可降低油光感 | 0.5-3% (彩妆) |
| "活性成分输送" | 理论上多孔结构可吸附活性物 | ★☆☆☆☆ (推测性) | 缺乏人体渗透数据支持 | N/A |
注:"活性成分输送"为厂商宣称,目前缺乏可靠的体内研究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特性参数 | 低密度PE (LDPE) | 高密度PE (HDPE) | 功能性改性PE |
|---|---|---|---|
| 分子结构 | 高度支化链 | 线性结构 | 表面氧化/接枝改性 |
| 分子量范围 | 50,000-250,000 Da | 100,000-500,000 Da | 200,000-1,000,000 Da |
| 熔点 | 105-115°C | 130-137°C | 110-135°C |
| 密度 (g/cm³) | 0.91-0.94 | 0.94-0.97 | 0.92-0.96 |
| 化妆品应用形式 | 微珠(100-500μm) | 超细粉(1-50μm) | 多孔载体/片状 |
关键化学特性:
- 化学惰性:无反应性官能团,耐酸碱(pH1-14)
- 疏水性:接触角>90°,不溶于所有化妆品溶剂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300°C(无挥发性有机物释放)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磨砂洁面/身体去角质:替代天然磨料(杏核粉等),粒径均一可控
- 控油妆前乳:片状HDPE吸收皮脂,减少油光
- 口红/粉底:提高涂抹顺滑度与膜层均匀性
- 洗发水:头皮清洁微珠(注:多国已禁用冲洗类产品中的塑料微珠)
协同增效组合
- + 硅弹性体:增强肤感滑度(摩擦系数降低40%)
- + 尼龙-12:复合磨料体系降低刺激风险
- + 二氧化钛:光学协同提升肤质视觉修饰效果
- + 水杨酸:物理+化学去角质协同(需验证配伍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0%)(CIR 2007)
- 致敏性:极低(无蛋白质结合位点)
- 经皮渗透:分子量>500Da不渗透完整皮肤
- 微塑料争议:冲洗类产品中的微珠已被多国立法禁止
使用限制
- 避免用于:急性皮炎、激光术后或屏障严重受损皮肤
- 粒径选择:面部建议≤200μm,身体≤500μm
- 频率控制:油性肌肤≤3次/周,干性≤1次/周
(参考:欧盟EC No 1223/2009化妆品法规;美国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20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替代材料兴起:荷荷巴酯微珠、纤维素微晶等生物降解材料
- 留存应用领域:驻留型彩妆(占当前用量的72%)
- 高端化趋势:表面改性PE用于缓释技术(专利申报年增15%)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微珠可深层清洁毛孔"(实际作用仅限于表皮)
- 误区2:"所有PE都是微塑料"(薄膜/片状应用不受禁令限制)
- 认知进步:73%消费者主动查看"无微塑料"标识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在驻留型产品中仍是安全的物理改性剂
- 磨砂功能已被更环保的替代品大幅取代
- 表面改性技术可能拓展其在控释载体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
- 生物降解型PE:氧化降解添加剂开发
- 功能化改性:接枝亲水基团增强配伍性
- 精准粒径控制:单分散微球(CV<5%)制备工艺
- 回收PE应用:医药级再生PE在化妆品中的可行性验证
(行业趋势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3; IFSCC Congress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