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乙二醇共聚物
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乙二醇共聚物
中文名: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乙二醇共聚物
英文名:TEREPHTHALIC ACID/ISOPHTHALIC ACID/SODIUM ISOPHTHALIC ACID SULFONATE/GLYCOL COPOLYMER
别名:磺化聚酯、阳离子可染聚酯、共聚酯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成膜剂、头发调理剂、抗静电
成分简介
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乙二醇共聚物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成膜剂和定型剂。它能形成轻薄的保护膜,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常用于面霜和乳液。在化妆品中,如发胶或定型产品,它提供持久的定型能力,改善产品质地,使涂抹更顺滑。此外,它可能具有抗静电和柔顺特性,适用于护发...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乙二醇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ethylene Isophthalate/Sodium Isophthalic Acid/EG Copolymer
化学类别: 芳香族聚酯共聚物(Aromatic Polyester Copolymer)
来源与合成路径
- 工业来源: 通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间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缩聚反应合成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改性工艺: 间苯二甲酸磺酸钠的引入增强水溶性和离子特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成膜与屏障保护 | 共聚物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网状膜,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 | 强(体外+人体试验) | 降低TEWL达30%(1%浓度) (依据: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研究) | 0.5-2% |
| 肤感调节 | 磺酸钠基团提供滑爽感,苯环结构增强持久性 | 中等(感官评价研究) | 83%受试者报告"丝滑触感" (来源:厂商感官测试报告) | 0.3-1% |
| "抗氧化辅助" | 理论上苯环结构可能捕获自由基 | 弱(仅体外推测) | *注:无直接人体证据支持此功能* | N/A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共聚物的成膜机制:乙二醇链段提供柔性,苯二甲酸单元形成刚性骨架,磺酸钠基团增强与角质层的氢键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形成多孔膜结构(孔径50-200nm),允许气体交换但阻挡水分流失。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 芳香族二酸单体 | 对苯二甲酸 | 熔点>300℃,刚性结构 | 提供机械强度和耐热性 |
| 改性单体 | 间苯二甲酸磺酸钠 | 水溶性,阴离子性 | 改善配方兼容性,增强保湿 |
| 连接单元 | 乙二醇 | 柔性链段 | 调节薄膜弹性 |
关键结构参数
- 分子量: 通常5,000-20,000 Da(化妆品级)
- 磺化度: 5-15% (影响水溶性)
- 结晶度: <30% (确保透明膜形成)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与无机防晒剂(如氧化锌)协同增强防水性
- 保湿霜: 配合甘油/透明质酸形成"动态保湿网络"
- 彩妆底霜: 改善硅油体系的附着力和持久度
增效组合
- 与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提升成膜连续性 (专利组合:US20160051521A1)
- 磷脂复合: 增强皮肤亲和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CIR 2017最终报告)
- 敏感肌测试: 0.5%浓度下刺激率<0.3%
- 注意事项: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直接混合(可能产生沉淀)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 干性至混合性皮肤
- 谨慎使用: 油性痘痘肌(可能影响毛孔呼吸)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 67%出现在单价>$50的产品中
- 宣称关键词: "长效锁水"(52%)、"丝绸触感"(38%)
消费者反馈
- 正面评价: 提升妆容持久度(满意度89%)
- 负面反馈: 5%用户报告"轻微紧绷感"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独特的结构可调性(通过改变苯二甲酸比例和磺化度)使其成为多功能配方基材。近期研究聚焦于pH响应性释放(利用磺酸基的pH敏感性)开发智能递送系统 *注:尚处实验室阶段*。
改进方向: 需更多长期使用安全性数据(>12个月连续使用研究),以及在不同种族皮肤上的功效差异性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