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中文名:对乙酰氨基酚
英文名:ACETAMINOPHEN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对乙酰氨基酚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化学名称为N-(4-羟基苯基)乙酰胺,分子式C8H9NO2。
来源与历史背景
- 首次合成:1877年由Harmon Northrop Morse通过还原对硝基苯酚获得 (来源: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48)
- 化妆品应用历史:主要作为医药用途,近年有少数研究探索其局部抗炎潜力 (参考:Dermatologic Therapy, 202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简述 |
---|---|---|---|
局部镇痛 | 抑制COX-3同工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外周前列腺素合成 | ★★★☆☆(口服明确,局部需验证) | 体外实验显示皮肤角质细胞COX-2抑制率约40%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5) |
抗氧化 | 可能通过苯酚羟基清除自由基 | ★☆☆☆☆ | 仅体外ORAC测试显示中等活性(320 µmol TE/g) (未发表实验室数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苯胺衍生物 | 对乙酰氨基酚原体 |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168-172℃,pH 5-7时稳定 |
代谢产物 | 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 | 需警惕高剂量肝毒性 (Toxicological Sciences, 2018)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形式
- 疼痛缓解凝胶(通常与薄荷醇复配)
- 实验性抗红血丝精华(需验证)
协同成分
- 非甾体抗炎药:增强COX抑制效果
- 渗透增强剂:如氮酮,解决经皮吸收难题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皮肤耐受性:0.5-2%浓度无显著刺激 (CIR初步评估)
- 禁忌症:破损皮肤禁用,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目前主要作为药妆跨界成分出现在止痛类产品中,消费者对其皮肤功效认知度较低。
7. 总结与展望
对乙酰氨基酚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局部功效与安全性。未来可能开发针对敏感性皮肤的新型镇痛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