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基肉桂醇
戊基肉桂醇

中文名:戊基肉桂醇
英文名:AMYLCINNAMYL ALCOHOL
别名:无
安全性:
3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香料
成分详细分析
戊基肉桂醇 (Amyl Cinnama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戊基肉桂醇 (INCI: Amyl Cinnamal),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α-戊基肉桂醛 (α-Pentylcinnamaldehyde),CAS号:122-40-7。
天然来源与生产
天然存在于:
- 肉桂油 (Cinnamomum cassia)
- 风信子 (Hyacinthus orientalis) 精油
- 金合欢 (Acacia farnesiana) 花油
工业制备:通过苯甲醛与庚醛在碱性条件下的交叉羟醛缩合反应合成,经催化氢化还原醛基得到醇结构 (来源:Fenaroli's Handbook of Flavor Ingredients, 6th ed.)。
基本理化性质
- 分子式: C14H20O
- 分子量: 204.31 g/mol
- 物理状态: 淡黄色至黄色油状液体
- 气味特征: 强烈花香(类似茉莉、风信子),带肉桂底调
- 溶解性: 溶于乙醇、丙二醇及油相,几乎不溶于水
- 沸点: 285°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香料成分,其核心功能是感官修饰,护肤功效研究有限: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香料/调香剂 | 嗅觉受体结合引发神经信号传导 | 明确证实 | 提供持久花香-肉桂调香气,掩盖原料异味 | 0.001-0.1% |
潜在抗氧化 | α,β-不饱和醇结构可能清除自由基 | 体外推测 | 体外化学测试显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无皮肤模型验证 (来源:Food Chemistry, 2013) | 未知 |
厂商宣称"舒缓" | 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嗅觉效应相关 | 缺乏证据 | 无临床或体外研究支持其抗炎或舒缓作用 (来源:CIR评估报告) | 不适用 |
香料作用机制详解:
戊基肉桂醇通过挥发与鼻腔OR1A1嗅觉受体结合,激活三叉神经通路,引发花香感知。其分子中的肉桂基结构增强香气持久性(LogP=4.2),通过延缓挥发实现留香增强 (依据:Chemical Senses, 200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化学结构特征 | 功能相关性 |
---|---|---|---|
主活性分子 | 戊基肉桂醇 | α-戊基取代的肉桂醇 C6H5-CH=C(C5H11)-CH2OH |
香气载体 |
典型杂质 | 未反应前体物 | 苯甲醛、庚醛残留 | 可能导致刺激/异味 |
降解产物 | 氧化衍生物 | 戊基肉桂醛、过氧化物 | 潜在致敏性增加 |
结构特性 | 立体化学 | 存在E/Z异构体 (通常以E型为主) | E型香气更稳定强烈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香水/古龙水: 中调香料 (占比0.5-5%)
- 皂类与沐浴露: 香精组分 (0.01-0.1%)
- 护肤品香精: 乳液/面霜 (0.001-0.05%)
- 家居清洁品: 空气清新剂/洗涤剂香精
配方技术要点
- pH敏感性: 在碱性环境(pH>8)可能发生Cannizzaro反应导致香气劣变
- 氧化防护: 需配伍BHT/BHA等抗氧化剂(0.05-0.1%)防止醛类杂质生成
- 增溶需求: 在水性体系需聚山梨醇酯/PEG-40氢化蓖麻油等增溶剂
协同增效组合
- 香气增强:
- 茉莉内酯 (增强花韵)
- 香豆素 (延长木香底调)
- 稳定性提升:
- 维生素E (减少氧化降解)
- BHT (抑制自由基链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CIR(化妆品成分评审)专家小组结论:"在现行使用浓度和条件下是安全的",但需关注致敏性 (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15)。
主要风险因素
- 接触性过敏:
- 欧盟列为26种必须标注过敏原之一 (EC No. 1223/2009)
- 斑贴试验阳性率约1-3% (敏感人群)
- 光敏反应: 无明确光毒性证据 (体外3T3 NRU试验阴性)
- 系统毒性: 大鼠LD50 >5g/kg (经皮),无生殖毒性证据
使用规范与警示
- 欧盟规定: 驻留产品中浓度≤0.001%,冲洗产品≤0.01%
- 标注要求: 含量>0.001%时需在成分表标注"Amyl Cinnamal"
- 敏感肌慎用: 湿疹/皮炎患者建议避免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主流定位: 经济型香精成分 (成本仅为天然茉莉精油的1/20)
- 清洁美容趋势: "无添加"品牌将其列入避免清单
- 区域差异:
- 欧洲: 严格管控,使用量下降
- 亚洲: 仍广泛用于中低价位产品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认知: 关联"温暖花香"、"东方香调"情感体验
- 负面认知: 过敏警示标签引发27%消费者主动避免 (来源:Euroconsumer Survey, 2020)
- 信息误区: 42%消费者误认为其具有"植物护肤功效" (来源:Dermatology Times Survey)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与局限
- 优势: 低成本提供饱满花香,化学稳定性良好
- 局限: 显著致敏性限制其应用场景
- 功能本质: 纯粹的感官修饰剂,无证据支持护肤功效
行业发展趋势
- 替代品开发:
- 低致敏性合成香料 (如: 香茅醇丙酸酯)
- 微囊化技术降低致敏风险
- 监管动向: 欧盟SCCS建议进一步降低允许浓度
- 未来定位: 可能逐步被更安全的新型香料取代
使用建议
- 配方师: 遵循≤0.001%浓度,明确标注过敏警示
- 消费者: 敏感肌人群应优先选择"无香料"产品
- 品牌方: 需平衡感官体验与安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