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基肉桂醛
戊基肉桂醛

中文名:戊基肉桂醛
英文名:AMYL CINNAMAL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香料
成分详细分析
戊基肉桂醛 (Amyl Cinnamal)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戊基肉桂醛 (Amyl Cinnamal),亦称α-戊基肉桂醛 (alpha-Amylcinnamaldehyde),CAS号 122-40-7。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 天然存在:微量存在于黄兰精油 (Michelia champaca) 及部分肉桂属植物
- 工业合成:苯甲醛与庚醛通过克莱森-施密特缩合反应合成:
- C6H5CHO + C5H11CHO → C6H5CH= C(C5H11)CHO + H2O
物理化学特性
- 外观:淡黄色至黄色油状液体
- 气味特征:强烈茉莉-铃兰花香,带脂蜡香调
- 分子式:C14H18O
- 分子量:202.29 g/mol
-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油脂,难溶于水 (约0.001%)
- log P:4.02 (高亲脂性)
注:物理数据参考自《芬美意香料成分手册》及EFSA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香料功能 | 激活嗅觉受体OR1A1/OR2M3,引发嗅觉神经信号传导 | 充分证实 | 分子对接研究证实与嗅觉受体高亲和力结合 (Sanz et al., 2008) | 0.001-0.1% |
抗氧化 | 理论推测α,β-不饱和醛结构可淬灭自由基 | 体外研究证据有限 | DPPH实验中显示弱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500μM)(Nishida et al., 2013) | 未知 |
透皮促进剂 | 扰乱角质层脂质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 | 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猪皮实验中使水杨酸渗透率提高1.8倍 (1%添加量)(Williams, 2003) | 0.5-2% |
*注:抗氧化宣称主要基于化学结构推测,缺乏人体功效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学意义 |
---|---|---|---|
醛类香料 | 戊基肉桂醛 | α,β-不饱和醛 λmax: 248nm |
欧盟26种致敏香料之一 皮肤致敏潜力IV级 |
主要杂质 | 未反应苯甲醛 二戊基肉桂醛 |
GC纯度≥95% 苯甲醛限值≤0.5% |
杂质增加刺激风险 (IFRA 标准限制) |
降解产物 | 戊基肉桂酸 氧化聚合物 |
光/氧敏感性高 ΔHvap: 58.2 kJ/mol |
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Basketter et al., 2003)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香水类:茉莉/铃兰香基核心组分 (占比5-15%)
- 洗护产品:洗发水/沐浴露香精 (0.01-0.1%)
- 护肤品:膏霜/乳液调香 (0.001-0.05%)
稳定性注意事项
- pH敏感性: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康尼扎罗歧化
- 光稳定性:需配合UV吸收剂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 抗氧化保护:必须添加BHT(0.01-0.1%)防止氧化
协同增效组合
- 香气增效:与己基肉桂醛、芳樟醇复配增强花香持续性
- 稳定化组合:生育酚+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延缓氧化
- 致敏性抑制:与没食子酸丙酯联用降低皮肤致敏率 (Emter et al., 201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经口) = 3,730 mg/kg (低毒)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显示中度刺激 (5%浓度)
- 眼刺激性:鸡胚试验显示严重刺激 (0.1%)
致敏性评估
- 人体斑贴试验:致敏率1.5-3.2% (0.1%凡士林制剂)
- LLNA试验:EC3值=3.2% (中等致敏潜力)
- 交叉反应:与肉桂醛/肉桂醇有交叉致敏风险
(数据来源:CIR 2007年最终评估报告)
法规与使用限制
- 欧盟法规:EC No 1223/2009 附录III 要求:
- 淋洗类产品≤0.01%
- 驻留类产品≤0.001%
- 强制标签标注"含戊基肉桂醛"
- IFRA标准:第49版限制驻留类最高0.02%
- 中国标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值同欧盟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主流香型:茉莉/白花系香水中TOP5香料 (占全球香料用量8.7%)
- "Clean Beauty"争议:75%天然宣称品牌已弃用
- 替代品趋势:香茅醛二乙缩醛等低致敏替代品增长
消费者认知调研
- 气味喜好度:欧洲消费者接受度(82%) > 亚洲(63%)
- 致敏认知:仅28%消费者知晓其为常见过敏原
- 成分规避率:敏感肌人群主动规避率达41%
(数据来源:2023年国际皮肤健康基金会消费者调查)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与局限
- 优势:花香调性不可替代性、成本效益高(较天然提取物低90%)
- 挑战:致敏性制约应用、天然化趋势下的市场挤压
未来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皮肤直接接触致敏风险
- 生物转化合成:利用毕赤酵母生物法生产低致敏衍生物
- 预测毒理学应用:基于人源化皮肤模型的致敏性精准预测
专家建议
- 在婴幼儿产品、敏感肌产品中建议完全禁用
- 必须遵守浓度上限并明确标注成分
- 优先考虑复配减敏技术或转向新开发低致敏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