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

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

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
中文名: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
英文名:SOYTRIMONIUM CHLORIDE
别名: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腐剂

成分详细分析

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INCI名称: Soytrimonium Chloride

化学分类: 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 由大豆油(Glycine max)衍生的脂肪酸经季铵化反应合成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生产与纯化

  • 合成路径: 大豆油脂肪酸 → 甲基化 → 三甲基铵化 → 氯化处理
  • 关键纯度指标: 游离胺含量 <1%,重金属残留符合化妆品标准 (依据:ISO 22716化妆品GMP)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静电 阳离子基团中和头发/皮肤表面负电荷 强(多项临床验证) 显著降低梳理性摩擦系数(降低40-60%)(参考:J. Cosmet. Sci., 2015) 0.1-2%
头发调理 通过静电吸附在受损角质层形成保护膜 中等(体外+有限人体试验) 扫描电镜显示毛鳞片平整度改善(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ichology, 2017) 0.5-3%
"深层修复" 推测可能与脂肪酸链渗透有关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有限角质层渗透 (厂商提供数据,未发表)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活性成分 三甲基大豆油酰胺丙基氯化铵 分子量:~450 g/mol,HLB值:8-10
伴随杂质 未反应脂肪酸甲酯 含量通常<0.5%,可能影响肤感
衍生物 水解产物:大豆油酸 在极端pH条件下可能生成(参考:Cosmetic Chemistry Handbook, 202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护发素/发膜(浓度1-3%)
  • 沐浴露(0.5-1%作为皮肤调理剂)
  • 乳液类(0.1-0.5%改善铺展性)

已验证协同成分

  • 硅油类: 增强头发光泽度(协同指数1.8)(依据:Formulating Hair Care Products, 2019)
  • 聚季铵盐-7: 提升沉积率约35%
  • 天然油脂: 棕榈酸异丙酯可降低静电吸附屏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评估

  • 急性毒性: LD50 >2000 mg/kg(大鼠,经皮)
  • 眼刺激性: 稀释至1%以下无显著刺激(参考:CIR评估报告, 2021)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测试: 0.5%浓度下3%受试者出现轻度刺痛
  • 配伍禁忌: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LS)会失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卖点: "植物来源"(实际为半合成)、"温和调理"(相比传统季铵盐)

营销争议: 部分品牌夸大"纯天然"属性,忽略化学改性过程 (来源:消费者调查报告, 2022)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平衡了生物相容性与调理性能,适合替代传统动物来源季铵盐

研究空白: 长期使用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尚不明确 (注:需更多纵向研究)

未来方向: 与生物降解性更好的新型阳离子剂复配研发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