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甘油酯类

大豆甘油酯类

大豆甘油酯类
中文名:大豆甘油酯类
英文名:SOYBEAN GLYCERIDES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大豆甘油酯类 (Soy Glycerides)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Glycine Soja (Soybean) Glycerides (或衍生变体如 Soy Glyceride, Hydrogenated Soy Glyceride等)

来源与提取工艺

  • 植物来源:大豆 (Glycine max) 种子,经压榨或溶剂萃取获得毛油 (参考:USDA作物油脂数据库)
  • 核心工艺:甘油酯化反应——大豆油与甘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酯交换,生成单/双/三甘油酯混合物 (依据:J. Am. Oil Chem. Soc. 工艺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屏障修复 补充角质层脂质,促进板层小体分泌 (依据:J Invest Dermatol 2017脂质研究) ★★★☆ (体外+人体试验) 含亚油酸的甘油酯可加速TEWL恢复30% (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9) 1-5%
抗氧化 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等)清除ROS,抑制脂质过氧化 *注:残留异黄酮含量取决于精制工艺* ★★☆ (体外研究为主) 在DPPH模型中显示EC50=0.2mg/mL (来源:Food Chem 2015) 未知
抗衰老 厂商宣称通过"刺激胶原合成",但机制不明 ★ (无直接证据) 仅体外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微弱促进作用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甘油单酯 甘油单亚油酸酯 (C18:2) HLB≈3.8,具乳化能力
甘油二酯 甘油二油酸酯 (C18:1) 熔点约-20℃,改善膏体延展性
残留成分 植物甾醇 (β-谷甾醇为主) 含量<0.5%,可能影响肤感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乳霜/乳液: 作为非离子型辅助乳化剂 (通常与主乳化剂复配)
  • 清洁产品: 在卸妆油中替代部分合成酯类降低刺激性

增效组合

  • 神经酰胺+胆固醇: 模拟生理脂质比例,提升屏障修复效果 (依据:Dermatology 2008研究)
  • 维生素E: 协同抗氧化,防止甘油酯自身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2016年CIR最终报告)
  • 致痘风险: 低(comedogenicity rating=1)

注意事项

  • 大豆过敏者需谨慎——虽精制后蛋白残留极低,但敏感肌建议斑试
  • 氢化版本可能含微量镍催化剂残留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被宣传为"天然来源乳化剂"和"植物性保湿成分",常见于:

  • Clean Beauty产品(替代合成甘油酯)
  • 亚洲市场"发酵大豆"概念产品的衍生原料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作为生理友好型脂质来源,在屏障修复领域有明确应用前景。

研究缺口: 需更多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其长期保湿效果,以及残留异黄酮的生物活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