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酰胺基丙胺氧化物
大豆油酰胺基丙胺氧化物

中文名:大豆油酰胺基丙胺氧化物
英文名:SOYAMIDOPROPYLAMINE OX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大豆油酰胺基丙胺氧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INCI名称: Soyamidepropamine Oxide
化学类别: 氧化胺类表面活性剂(由大豆油衍生的酰胺丙胺氧化而成)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 原料来源: 主要从大豆油(Glycine max)提取的脂肪酸经酰胺化反应后制得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合成路径: 大豆油脂肪酸 → 酰胺丙胺中间体 → 双氧水氧化 (依据:化学合成工艺专利US20150203421A1)
理化特性
- 外观: 淡黄色透明液体(工业级)
- 溶解性: 水溶性良好,pH稳定范围5-9
- 典型浓度: 配方中常用0.5%-5%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数据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作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的氧化胺基团(N→O)赋予独特界面活性:
- 在酸性条件下表现为阳离子性,中性/碱性时呈非离子特性
- 可降低表面张力至30-35 mN/m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20)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温和清洁 | 通过胶束形成带走污垢,对皮肤蛋白损伤率<5%(对比SLS) | ★★★☆(体外+人体实测) | 显著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参考: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19) | 1%-3% |
发泡稳泡 | 与阴离子表活协同形成稳定泡沫结构 | ★★★★(工业应用验证) | 泡沫体积提升40%(对比单独使用SLES) | 0.5%-2% |
抗静电 | 通过电荷中和减少头发纤维摩擦 | ★★☆(实验室测试) | 梳理性提升22%(*注:仅限含硅油体系) | 3%-5% |
抗氧化 | 厂商宣称可清除自由基 | ★☆(体外初步研究) | ORAC值仅相当于VC的1/20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大豆油酰胺丙基氧化胺(C18-C22链长) | 分子量:340-400 g/mol,CMC:0.1-0.3 mM |
常见杂质 | 未反应酰胺丙胺(<0.5%) | 需控制以降低刺激风险 (依据:ISO 22716化妆品GMP) |
衍生物 | 乙氧基化产物(+2-5 EO) | 增强水溶性,用于透明配方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洁面产品: 氨基酸表活体系(协同椰油酰甘氨酸钠)
- 洗发水: 与SLES/甜菜碱复配降低刺激
- 沐浴露: 作为电解质耐受性调节剂
已验证协同组合
- + 甜菜碱: 泡沫稳定性提升60% (来源: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 + 硅油: 沉积效率提高(通过电荷相互作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 >2000 mg/kg(大鼠,经皮)
- 眼刺激: 稀释至5%时无刺激(Draize测试)
- 致敏率: HRIPT测试显示0.3%发生率 (参考:CIR专家组2015年评估)
使用限制
- 敏感肌: 建议浓度≤3%
- 孕妇: 无明确禁忌但缺乏专项研究
- 婴幼儿: 未被列入ECOSIM儿童用品安全清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宣称: "天然来源温和清洁"(需配合≥30%生物基含量)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原料成本比常规氧化胺高20-30%)
消费者调研
- 认知度: 仅17%消费者了解其来源 (来源:2023年亚太区美妆成分调研)
- 接受度: "纯素认证"标签可提升28%购买意愿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生物降解率>90%(28天OECD测试)
- 适合低pH(3.5-5.5)配方体系
研究空白
- 长期使用对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
- 与新型表活(如糖苷类)的协同数据不足
未来方向
开发分子量更均一的酶法合成工艺,以及针对敏感皮肤的定制化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