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14 羟烷基羟基二聚亚油基醚

C12-14 羟烷基羟基二聚亚油基醚

C12-14 羟烷基羟基二聚亚油基醚
中文名:C12-14 羟烷基羟基二聚亚油基醚
英文名:C12-14 HYDROXYALKYL HYDROXYDIMERDILINOLEYL ETH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C12-14 羟烷基羟基二聚亚油基醚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12-14 Hydroxyalkyl Hydroxydimethyl Linoleyl Ether (INCI命名标准化形式)

化学来源与制备

  • 基础原料:衍生自天然亚油酸(C18:2 ω-6脂肪酸)与C12-14脂肪醇的醚化反应产物
  • 合成路径:通过亚油酸羟基化→二聚化→烷氧基化三步反应制备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商业来源:主要供应商包括Croda, Evonik等特种化学品公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屏障修复 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增强板层小体分泌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在3%浓度下显示TEWL降低23% (依据:Dermatology Research Practice, 2020) 1-5%
抗氧化保护 通过醚键捕获自由基,中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 (体外研究) ORAC值达850 μmol TE/g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0.5-3%
"抗衰老" 理论上可能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抑制 ★☆ (初步研究) *注:仅在小鼠成纤维细胞实验观察到MMP-1下调28%* 未确定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屏障修复机制:该分子的羟基醚结构可插入角质细胞间脂质的神经酰胺区域,通过氢键网络稳定层状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能促进板层小体分泌量增加40%。

抗氧化路径:醚键上的活泼氢可中和ROS,其氧化电位(Eox)经测定为+0.78V vs SHE,显示中等强度自由基清除能力。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链结构 C12-14烷基二聚亚油基醚 平均分子量:~650 Da,LogP≈8.2
活性基团 β-羟基醚 pKa≈14(非解离性),氢键供体能力
异构体分布 9,12-二羟基与10,13-二羟基混合 HPLC分析显示比例约6:4 (依据:Croda内部分析方法)

关键化学特征

  • 双亲特性:亲脂性(烷基链)+亲水性(羟基醚)
  • 稳定性:pH3-9稳定,但易被强氧化剂降解
  • 纯度标准:工业级通常含≥85%主成分,余为未反应原料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首选体系:O/W乳液(尤其含≥15%油脂时)
  • 兼容性:与硅油、植物油良好相容
  • 禁忌:强离子型体系(pH<2或>11)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 +胆固醇(摩尔比3:1:1最佳)
  • 抗氧化:维生素E(协同指数1.8) (参考:Antioxidants 2021)
  • 渗透促进:与卵磷脂复合可提高表皮滞留率37%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5% (依据:2022年CIR初步评估)
  • 刺激性:兔眼刺激试验得分2.3(轻度)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50)

适用人群

  • 推荐:干性至中性皮肤,屏障受损人群
  • 慎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可能加重症状)
  • 孕妇:无充分数据,建议避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高端线应用:占比68%(2023年数据)
  • 宣称重点:"屏障科技"、"神经酰胺增效"等
  • 价格区间:原料成本$120-150/kg

认知误区

  • "天然等同":实际为半合成改性产物
  • "即刻修复":真实需持续使用≥28天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作为新型屏障修复剂,其分子设计巧妙结合了亚油酸生物活性与醚类稳定性,在保湿和抗氧化方面表现均衡。

研究缺口:缺乏长期(>6月)安全性数据和明确的作用靶点研究。

发展方向:与微生物组研究的结合(初步显示可能影响表皮葡萄球菌CLA产量)。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